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最后的三国 >

第349章

最后的三国-第349章

小说: 最后的三国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但如果敌人在对岸集结重兵严防死守的话,那么抢滩登陆就会变得相当地困难。

所以这次的渡河行动,必须要做到神不知鬼不觉,才有成功的可能。

根据目前掌握的情报来看,匈奴人的主战场,已经转移到了冀州和河内一带,留在并州的兵力,已经不太多了,而目前防守军渡一带的匈奴兵,只有千余人左右,这无疑让蜀军的渡河成功率,有大大地提升。

而且匈奴人是沿河布防,一千多人要守几十里的河段,兵力更是分散,单说军渡这个渡口上,匈奴人常驻的,不过才两百多人。

很显然,匈奴人对来自河西的威胁并不太看重,齐万年东渡之时,蜀军趁势东进,兵抵黄河边,这倒让匈奴人稍微地紧张了一些,生怕蜀军继续追击而跨过黄河,于是集结重兵在黄河东岸严阵以待,加上刚刚渡河的齐万年等部,在黄河东岸,至少结集了十几万的大军。

不过随着蜀军的南撤,黄河两岸的形势也陡然地缓和了下来,齐万年等人的部队被调往了河内郡,匈奴也撤防黄河东岸,只留下了少部分的军队在此驻防。

或许刘渊也十分迷信黄河天险的作用,认为刘胤不可能跨过黄河进攻并州,从战略上分析,跨界作战,那是要有庞大而雄厚的后勤保障来支持的,现在蜀军尚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所以刘渊认为蜀军短时间内不可能东渡黄河的。

刘渊将其主要的兵力都集中在了冀州和河内,这里才是他的主战场,至于并州,刘渊当然也没有松懈,他在左国城留驻军队五万人,就是为了防止蜀军从背后的袭击。

留守左国城的统帅是左独鹿王刘延年,他不光是担负着整个黄河沿线的防务,而且还得护卫左国城的安全,汉王刘豹的王宫便在左国城内。

刘延年自然不可能把所有的军队都派到黄河沿线上,他只是在军渡附近的几十里河段上,派驻了一支千人队,密切地关注着对岸的情况,一旦发现蜀军有大规模东渡的计划,便立刻向左国城禀报,刘延年会随时派出大军增援。

为了加强黄河沿岸的防御力度,匈奴人除了在黄河东岸加固防御工事之外,还焚毁了沿岸的所有渡船和渔船,并下令片木不得下水,一旦发现有渔民或船工下水,一律以通敌罪论处,格杀勿论。

刘延年认为这样的布防很安全,蜀军如果想渡河,至少也得在西岸排铺开大军来,并做好渡河的准备,比如准备渡船或搭建浮桥,而这些准备事宜甚至少也得需要好多天才会完成,而刘延年一旦得到蜀军集结的信息,便会从左国城发兵救援,左国城距离黄河渡口也不过才百十来里,也一两天的路程,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赶不过去。

有着这样的安排和布署,刘延年就不必呆在黄河边喝西北风了,而是可以舒舒服服地呆在左国城养精蓄锐。为了保证绝对的安全,与渡口方向的联络每天一次,如果联络一旦中断,那就意味着黄河渡口那边有事发生,刘延年会在第一时间内派兵出发前往渡口。这样的布署几乎是万无一失,刘延年丝毫不用担心会出什么意外。

刘胤自然对匈奴人的布署了如指掌,他在行动之前,早就派出了斥侯潜入到了并州境内,进行了详细的侦察,掌握了第一手的资料。

知已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尽管表面看起来,匈奴人在黄河沿线的兵力防守极为薄弱,但有着左国城随时可以增援的五万人马,想要从军渡跨越黄河,难度绝不是一般的大。

想要渡河成功,首先需要做到的一点就是不能惊动左国城的刘延年,一旦匈奴人大军增援而至,封锁住渡口,渡河行动便很可能夭折。

综上考虑,这次的渡河行动只能是偷袭,派出一支精悍的小股部队偷渡黄河,首先抢占一个有利的滩头阵地,为大部队渡河创造有利的条件。

为了不引起匈奴人的警觉,三个军团在向军渡靠拢的时候采用分批前往的方式,并尽可能地采用潜行,避免被匈奴的人密探所发现。

不过有利的条件是匈奴人对黄河的封锁不但隔绝了蜀军渡河的可能,而且对他自己派出斥侯对对岸进行侦察创造了不利的条件,刘胤为了封锁西岸的消息,早已派出斥侯部队,进行反斥侯作战,将匈奴人向西岸进行渗透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现在东岸的匈奴后除了告目测之外,很难掌握蜀军的行踪,蜀军只要偃旗息鼓,保持与黄河十里的距离,匈奴人就很难发现他们的行踪了。

至于这个先遣渡河小分队,毫无悬念的还是由阿坚来指挥。

现在蜀军这边几乎所有的特种作战,都是由阿坚来指挥完成的,阿坚担任刘胤亲卫队长的同时,也渐渐成为了特战队的统领,每次执行强难度的特战任务,都离不开阿坚的身影。

这次的行动,阿坚依然是当仁不让。

阿坚挑选了一支精通水性的百人队,带齐了装备,从临晋秘密地出发,向军渡方向挺进。

原本阿坚的队伍是骑马前进的,到达了距离军渡十里的地方,阿坚果断地弃马步行了,毕竟战马是一种动物,遇到意外的情况之时会惊恐地吼叫,很容易引起对岸匈奴守军的注意,这样一来就会破坏偷渡行动。

所幸十里的路程并不太遥远,阿坚所挑选出来的又都是精兵悍卒,个个身手不弱,尽管得背负很重的装备武器,但他们依然动作很快,在天黑之前,就已经赶到了黄河岸边。

第765章以百敌千

天亮的时候,蜀军已经完全控制了军渡渡口,不过更严酷的战斗环境正在等待着他们,不说左国城的刘延年接到消息之后会在第一时间向军渡扑过来,就是布署在黄河沿岸的匈奴兵也会很快地发起反扑,对于阿坚的小分队而言,顺利地完成偷渡只是完成了第一步,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向着西岸那边发出了火箭信号,距离军渡十里开外的舟桥部队将会按照原定的计划火速地向军渡进发,并在黄河上搭建浮桥,而第一支准备渡河的军队也蓄势待发,他们将以最快地速度赶往军渡。

而后续的部队也不再隐藏行踪,而是大张旗鼓,高速地奔向军渡渡口。蜀军现在的战争机器,已经是有条不紊地按照既定计划进行着,但就是按照最快的进度,蜀军大部队想要完成渡河,那至少也要在十八个时辰甚至二十四个时辰左右之后才有可能完成,那么这一段时间,将会是阿坚的小分队面临最大困难的时候。

简单地清理了一下战场,阿坚主要是搜集一下武器,泅渡的时候为了控制小分队的负重,所携带的干粮和武器已经是最小值了,全歼渡口的匈奴兵之后,蜀军可以得到一些粮草和武器的补充,这对于未来一两天内的战斗是有相当大的帮助的。

清晨的空气格外清新,初升的朝阳也带着一些春天的暖意,宁静而清幽的环境是无比地惬意舒适,不过阿坚对这一切却是熟视无睹,他原本就是一个不太懂得生活和享受的人,在他的血管里,只有奔流不息的澎湃血脉,阿坚冷静地布置着战斗位置,为即将到来的战斗做着最后的准备。

赫格昆是一名千夫长,负责着整个黄河东岸的防御,赫格昆负责的河段有几十里长,这让他不得不将手下一千多人分散开来,在各个防御点上分兵驻守,军渡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赫格昆安排了两百多人在此防守,不过他本人却驻守在十里之外的星月湾,并没有留在军渡。

赫格昆得到军渡失守的消息是一个时辰之后,震惊写满了他的脸上,在他看来,这几乎是不可思议的事,现在正值黄河的春汛期,水流湍急,就算是白天,也是不容易渡河的,而在夜间渡河,简直是不可想象。匈奴人虽然在河岸边驻守,但对夜间蜀军发起突袭根本就没有丝毫的准备,所以才会被蜀军轻易地突破了防线。

手下的人立刻跟赫格昆提议向左国城的部帅刘延年进行禀报,但赫格昆了解到蜀军渡过河的总共才一百来人时,便暂时地放弃了向刘延年禀报。

军渡渡口的失守说穿了,就是赫格昆疏忽大意所致,就算刘延年派来援兵夺回渡口,功劳赫格昆分不到关点,但这失守的责任赫格昆却是背定了,依匈奴军的军规,赫格昆轻则丢官罢职,重则人头落地。

如果赫格昆能将渡口反击夺回来,情况就不同了,到时赫格昆可以声称蜀军强渡黄河被自己击溃,不但可以将渡口失守的责任推卸地一干二净,而且杀敌百人,那可是一件大大的功劳,说不定自己此番就可以升职了,这样两全其美的招,何乐而不为。

反正按照约定,赫格昆将会在今天结束之前快马向左国城禀报渡口的事,只要赫格昆在天黑以前将蜀军的这支百人队给消灭了,所有一切过错都可以遮掩得掉了。

至于有没有把握,在赫格昆看来,自己手下至少还有千把人,十倍于敌,这样的仗打得不要太轻松噢。

赫格昆很快地将他所有的部下集结了起来,虽然赫格昆是一名千夫长,按理说他手下编制应该是有一千人,但鉴于黄河沿岸防线较长,刘延年临时地给赫格昆多派了两三百人,所以阿坚虽然将渡口附近的两百匈奴兵全部给干掉了,但赫格昆的手下,还有一千一百多人,除了各个营地必须留下几人之外,赫格昆几乎倾巢而出。

双方很快地进入了交锋,同赫格昆的千人大队相比,阿坚的百人小队真是渺小的多,不过阿坚早已抢占了有利的地形,严阵以待。

因为渡河的时候可能会导致火药受潮失效,阿坚此次并没有携带竹筒手雷这些火器,但还是配备不少的元戎弩,匈奴人扑上来的时候,首先遭到的就是元戎弩的打击。

一发十矢的威猛之力,让匈奴人猝不及防,还没攻到蜀军的近前,冲在最前排的匈奴兵就纷纷地中箭倒地,死伤一片。

赫格昆原本以为自己的千人大队只需一轮冲击,就可以轻易地冲垮蜀军的防线,但没想到蜀军的连弩厉害,瞬间就在前沿阵地上形成一道死亡扇面,让狂飙突进的匈奴兵遭受了一次迎头痛击。

而且蜀军所占据的有利地形也限制了匈奴人的攻势,现在蜀军背倚黄河,左右两边都是很陡峭的断崖,匈奴人的进攻只能限制在东面的这一片区域内,虽然这片区域比较开阔,匈奴人千人同时进攻也是绰绰有余,但蜀军没有被包围的后顾之忧,在正面的交锋中,便尽可能地发挥元戎弩的威力。

赫格昆第一波进攻失败,便立刻调整战术,更多地使用盾兵,便加强了弓箭兵的反击力度,千人大队,再次地向渡口方向逼来。

这次匈奴兵的进攻策略比较奏效了,他们很快地就接到了蜀军阵地的前面。

阿坚一脸的凝重,敌人扑了上来,接下来就是短兵相接的肉搏战了,这样的战斗也早在阿坚的意料之中,现在蜀军的后续部队已经到达了西岸,开始搭建浮桥,形势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刻,蜀军能不能胜利东渡,就全部维系在了阿坚的这个百人队身上。

狭路相逢勇者胜,现在他们已经没有一丝一毫的退路了,唯有顶住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拼了!”这是蜀军百人小队最为豪放的誓言。

第766章胜利东渡

PS:惯例稍后更正………………………………………………………………………………………………………………………………………………………………………………………………顺利地完成偷渡只是完成了第一步,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向着西岸那边发出了火箭信号,距离军渡十里开外的舟桥部队将会按照原定的计划火速地向军渡进发,并在黄河上搭建浮桥,而第一支准备渡河的军队也蓄势待发,他们将以最快地速度赶往军渡。

而后续的部队也不再隐藏行踪,而是大张旗鼓,高速地奔向军渡渡口。蜀军现在的战争机器,已经是有条不紊地按照既定计划进行着,但就是按照最快的进度,蜀军大部队想要完成渡河,那至少也要在十八个时辰甚至二十四个时辰左右之后才有可能完成,那么这一段时间,将会是阿坚的小分队面临最大困难的时候。

简单地清理了一下战场,阿坚主要是搜集一下武器,泅渡的时候为了控制小分队的负重,所携带的干粮和武器已经是最小值了,全歼渡口的匈奴兵之后,蜀军可以得到一些粮草和武器的补充,这对于未来一两天内的战斗是有相当大的帮助的。

清晨的空气格外清新,初升的朝阳也带着一些春天的暖意,宁静而清幽的环境是无比地惬意舒适,不过阿坚对这一切却是熟视无睹,他原本就是一个不太懂得生活和享受的人,在他的血管里,只有奔流不息的澎湃血脉,阿坚冷静地布置着战斗位置,为即将到来的战斗做着最后的准备。

赫格昆是一名千夫长,负责着整个黄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