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最后的三国 >

第116章

最后的三国-第116章

小说: 最后的三国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禅叹道:“天命如此,奈之若何,就算你出城而战,又有几分胜算?罢了罢了,你且退下吧,朕自有计较。”

刘谌一听,急叩首道:“父皇,万万降不得的,就算势穷力极,祸败将至,我父子亦当背城一战,同死社稷,就算是九泉之下,亦有颜去见先帝。”

刘禅闻言脸顿时一黑,刘禅不怕别的,唯独怕死,他可没有刘湛视死如归的勇气,一听刘谌打算和让他成都同归于尽,刘禅一百个不愿意,斥道:“你不识天时,只逞匹夫之勇,能成什么大事!来人,给我轰下殿去!”

金瓜武士立刻上前去轰刘谌,刘胤死活不走,高声喝道:“父皇,先帝基业不可轻弃!誓死也不能投降啊!”

几个儿子当中,刘禅最喜欢的是六子刘恂,最不喜欢的就是五子刘谌,性格直拗叛逆,常拂圣意,如今在大殿之内又是大呼小叫,成何体统。

“拖下去,无联旨意,不许他再上金殿!”刘禅恼怒地道。

金瓜武士奉命上前拿住刘谌,准备强行将他拖出大殿,这时,刘胤向前迈了一步,沉声喝道:“且慢!”

虽然说在金殿之上只有天子才能命令得动金瓜武士,但此时刘胤信步而出,声音虽低,却透着不可抗拒的威严,让两名金瓜武士为之一愕,下意识地停止了手上的动作。

刘胤看了刘湛一眼,微微冲他点了点头,而后面向刘禅,持笏拜道:“臣刘胤有本上奏。”

刘禅神色稍缓,对于刘胤,刘禅的态度甚至好过亲生儿子,一来刘胤是自己弟弟的嫡子,二来此前刘胤数度立有军功。“文宣有事,直管奏来。”

刘胤看了一眼谯周,对刘禅道:“自高祖称帝以后,汉祀已绵延四百余载,岂可自绝?逆魏篡立,人神共愤,讨贼伐逆,攘除奸凶,乃是先帝之愿,武侯之志,季汉数代忠直之士前仆后继,只为兴复汉室,试问今日欲降贼者,如何告慰先贤英魂?臣以为,益州尚有半数之土在握,纵然局势维艰,但远未到拱手而降之地步,方才张尚书所言臣也是极为赞同,南中之地,地势险峻,完全可以自守。魏吴在蜀中同榻异梦,不久便会自相攻伐,两败俱伤,陛下只需在南中隐忍数载,必可还于旧都。”

谯周冷哼了一声,道:“刘安西夸夸其谈,却不知南中疫瘴横行,蚊虫肆虐,道路险阻,穷山恶水,如此蛮荒穷极之地,陛下的万金之躯如何保全?迁都南中,数十万军民官吏何以为食,数载之内还于旧都,刘安西想的也太过美了吧?”

刘胤微微一笑,道:“谯大夫可曾到过南中?”

谯周目露鄙夷之色,冷声道:“未曾,如此荒凉蛮野的不毛之地,也只有那些蛮夷可以存活。”

“那谯大夫是如何知道南中穷山恶水,疫瘴横行的?”刘胤问道。

谯周微微一怔,道:“老夫虽未亲至,但南中之地理早有人绘图成本,有详尽之描述,前人述备矣,难道刘安西会以为南中是一处乐土不成?”

刘胤淡然地道:“乐土虽然称不上,这南中也绝非是什么荒蛮僻壤不毛之地,武侯征南距今已近四十年,朝廷向南中派了多少的官吏,派了多少的军队,迁去了多少的百姓,谯大夫不能说心中没底吧?如果说武侯征南以前,南中的确是蛮夷之地,倒也不假,但这四十年来,数任庲降都督都是渎职失责的吗?南中五郡扩变为南中七郡,这七个郡守都是吃干饭的吗?四十年,至少也是二、三代人了,当初的移民也该有儿子孙子了吧,这些移民百姓辛苦耕作之下,南中还真能称其为荒蛮不毛之地吗?所谓疫瘴横行,更是无稽之谈,南中的官吏百姓现在生活的好好的,也没有听说每年有多少人死于疫病瘴气,土地被开垦出来,人口大量聚集,瘴气自然也就没有存在的境地了,南中气候温暖,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如果大量地迁巴蜀百姓而来,实施屯田,衣食无忧矣。”

当年诸葛亮征南之后,史载实施了“三不政策”:不置吏,不留兵、不运粮,夷人治夷。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诸葛亮所说的不过是外交辞令,蜀汉朝廷很快地在南中恢复设立了庲降都督,由李恢来担任。庲降的意思就是招徕、降伏,很显然与汉中、永安这些地方的都督府命名的不同。东汉时期南中为五郡,诸葛亮征南之后反而增设为七郡,又增设了许多的县治,多设郡县就意味着官吏的增加,军队的增加。蜀汉朝廷对南中的稳定还是极为重视的,如果没有南线的稳定,何谈北伐?

南中蛮夷有反叛是不假,而且时有发生,但在马忠和几任庲降都督的努力之下,这些叛乱很快就被扑灭了,而且没有形成规模,总得来说,这四十年南中局势稳定,政通人和,经济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如此说来,刘安西是去过南中了?”谯周反问道。

“未曾。”刘胤坦然地道。

谯周阴阴一笑道:“那刘安西也不过是臆断之辞了,如何得以服众?”

刘胤从容地道:“不错,你我在此谈论南中,的确是些臆想,看来得由真正南中之人出来详述了。”刘胤瞧了张绍一眼,后者微微颔首示意,刘胤心领神会,持笏向刘禅奏道:“陛下,建宁太守霍弋带兵勤王到京,此刻便在殿外相候,请陛下宣他进殿,南中详情,一问便知。”

第249章刘禅的发小

刘禅的面上,浮现出一丝的笑容,霍弋带兵来勤王,这大概是这么多天以来刘禅听到的最好的消息了,自从青城山遇刺之后,刘禅说一直缺乏安全感,身边的禁卫越少,刘禅就越感到心慌,只有大量的军队护佑在皇宫京城的周围,刘禅才会睡得塌实。

蜀国的城池越丢越多,蜀国的军队越打越少,这都让刘禅心惊胆战,霍弋带兵来勤王,甭管他带多少人来,最起码给刘禅能增加一点保障,让他心安一点。

说实话,刘禅也不想投降,虽然他这个皇帝当的不咋地,但那也是皇帝,九五之尊,普天之下,就是他一人说了算,刘禅清楚,这种权势,这种威风,投降之后,一切就都没有了,当了几十年的皇帝,如果让他真的下岗了,刘禅还真心有些不舍。

但一想到南中的穷极蛮荒,刘禅又不禁一身恶寒,在成都享尽荣华富贵,到了南中那种偏僻地方,肯定是要吃苦的,刘禅是既怕死,又怕苦,一愁莫展,左右为难。

霍弋的到来至少给刘禅带来一丝的希望,所以他的心情陡然变好了不少。霍弋乃梓潼太守霍峻之子,霍峻守霞荫有功,过世之后刘备非常地痛惜,将年幼的霍弋养在府中。刘备称帝之后,立刘禅为太子,任霍弋为太子舍人。

霍弋等于是刘禅幼时的玩伴,刘禅继位之后,封霍弋为谒者,伴随刘禅左右掌管传达等事。后来转迁相府记室、黄门侍郎、太子中庶子。可以说霍弋是刘禅最心腹的近侍,与刘禅的关系也是非比寻常。

延熙年间,霍弋担任庲降副都督阎宇的参军、转任护军,后又迁为永昌太守。在任其间,平定蛮夷之乱,因功累迁翊军将军、安南将军,后为建宁太守,统领南中七郡。

“宣。”刘禅吩咐道。

身边的近侍太监高声喊道:“宣安南将军建宁太宁霍弋晋见。”

“宣安南将军建宁太守霍弋晋见——”

不多时,一位身戎装全身贯束的将军匆匆上殿,虽年过半百,须发花白,但依然步履矫健,精神矍烁,但见他风尘仆仆,一身戎装都未来得及换,径直行至殿前,倒头便拜,目光盈然。“臣霍弋叩见陛下,臣勤王来迟,还乞陛下恕罪。”

“绍先回来了,好、好、好!”刘禅连道了三个好字,目光中有嘉许之色。

刘胤在侧道:“霍将军来的正好,方才朝臣所议,南中乃穷极荒蛮之地,疫瘴横行,蚊虫肆虐,土地贫瘠,人难存活,霍将军方自南中归来,理应有发言权,还请霍将军为陛下及众臣详述一下南中风土人情,以解众人疑惑。”

“阁下是?”霍弋远走南中十余载,虽然说朝臣大多是熟面孔,但眼前之人却是极为陌生,不禁问道。

张绍在旁边介绍道:“此乃霸陵侯、执金吾、安西大将军刘胤是也。”

霍弋悚然一震,倒不是刘胤的安西大将军品秩在他之上,而是刘胤的赫然功绩,阴平败邓艾,郪县战陆抗,声名鹊起,霍弋也早有耳闻,今日一见,刘胤竟然是如此的年轻,很是惊讶。“原来是刘将军,久仰大名,失敬失敬,将军阴平败邓艾,堪为奇功壮举,得如此良将,真汉室之幸也。”

刘胤谦逊地道:“盛名之下,其实难负,霍将军过谬赞了。”

居功不傲,谦和尔雅,霍弋不禁是暗暗点头,道:“方才将军所言,是何人称南中为蛮荒之地?”

刘胤看了谯周等人一眼,道:“朝中诸臣皆有所议。”

霍弋呵呵一笑道:“真愚昧之言也,南中若是如此不堪,霍某早已成为一堆枯骨了,如何还能站在这儿与诸位说话?”

霍弋也是极聪明之人,张绍派人到武阳也只是简单地说明了一下情况,至于朝中的具体情况,张绍也不清楚,自然无法通知霍弋。不过霍弋在殿上稍微地揣度一下,便已十分地了然,他原本就是荆襄派系的人,又与元从系的张绍交好,自然和谯周为首的益州本土派相对立,刘胤只是简单的一问,他已明白现在朝堂的局势,定然是谯周等人竭力阻止南迁。

霍弋面向刘禅奏道:“陛下,昔日诸葛丞相征南之时,南中确实为不毛之地,蛮荒之所,不过四十年来,南中早已是旧貌换新颜,现在向南中迁移的大汉百姓已有二三十万人众,垦荒屯田,安居乐业,民多殷实,仅建宁一郡之粮仓,便积米数万斛。南中之地,虽号为崇山峻岭,但在河谷湖泽之处,也有不少的平原,当地人称作坝子,地势平缓,土地肥沃,可开垦为良田耕作。南中土地不缺,唯缺人口,陛下若迁都南中,则蜀中百姓争先附焉,何患不能安居?”

刘禅对自己的这位发小还是相当地信任,当初派霍弋到南中,就是为了掌控南中大局,南中的稳定对于蜀汉而言意义重大,现在看来,刘禅派霍弋去南中,倒也有深谋远虑的一面,等于是让霍弋去南中探路,为迁都南中做出准备。

看着刘禅有些动摇的神色,谯周有些急了,本来自己已经占据了主动,劝说刘禅投降已经有了眉目,没想到半路杀出个刘胤,争锋相对,现在与刘禅关系密切的霍弋又从南中跑了回来,眼看着形势即将惨遭逆转,让谯周很不甘心,再次抗声道:“陛下,迁都南中虽可,但亦因早做准备,但当今大敌已近,祸败将至,群小之心,无一可保。成都距南中两千里之遥,其路迢迢,艰险无比,携民而走的话,粮食如何保证,民无粮则民心乱,军无粮则军心散,饥寒交迫,危机难测,望陛下慎之。”

刘胤当即道:“陛下,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千里迁都,自然难免要付出一些代价,却总也好过亡国灭邦吧。蜀郡军民合计五六十万口,日行二三十里,迁至南中也不过两月光景,陛下可以用府库之中的存粮周济百姓,必可渡过这个难关。”

谯周冷笑道:“几十万军民日行二三十里,魏兵可是拥有劲骑,只需几日便可追上,刘安西如何来抵敌追兵?诸位可莫要忘了先帝当阳之败呀!”

第250章议定迁都

谯周所提及的当阳之败又称为长坂坡之战,刘备在新野为曹操所败,不忍抛弃百姓独走,于是携民十万渡过汉水,望江陵而去。曹操攻下襄阳之后,带领五千虎豹骑追击,一天一夜追了三百里,在当阳县的长坂坡追上了刘备。此战可谓是刘备一生之中无数败仗中最经典的一役,不但丧了糜夫人,两个女儿也被掳走,更大的损失是徐庶之母也被虏获,直接导致徐庶转投曹操。如果不是赵云表现神勇,很可能就连现在坐在皇位上的刘禅也性命难保。最终的结果是刘备仅率少数人突出了重围,十万百姓全都落入了曹军之手。

谯周之所以旧事重提,正是想要告诉刘禅,携民逃难这条路根本就行不通,估计你还没走出多远,人家魏国的骑兵就会追上来了,想跑根本就跑不了,当年刘禅在襁褓中侥幸捡回一条命来,但这次恐怕就不会那么幸运了。

刘禅果愀然作色,虽然当时他尚在年幼,根本不会记得那场劫难,但多年以后,每每议及,还是令人心有余悸,那次的确是沾了赵云的光,这也是刘禅后来追谥赵云为顺平侯的原因。

刘胤晒然一笑,道:“我料钟会、陆抗无一人敢追,陛下只管南行,绝无后顾之忧。”

谯周冷笑道:“刘安西莫非还能号令钟会、陆抗吗?”

刘胤从容地道:“吴魏虽然各遣大军气势汹汹,不过他们的目标也仅是成都而已,此去南中,千里迢迢,吴魏纵兵来追,漫长的补给线便是他们所要面对的最大困难。何况吴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