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复兴之路 >

第215章

复兴之路-第215章

小说: 复兴之路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布置完工作,彭杰从抽屉里摸出一个写着无数人名的黄皮笔记本,开始静心思索。

    这个本子是彭杰的秘密,他早就开始罗列可能提拔的年轻人了。这一招是从李珞那里学来的,每年都要提拔新人,渠道主要有三条:第一是公开的,按照规定,各支部、各位副总经理和公司领导都有权提名后备干部,列入后备名单的都有可能进入中层。第二是私下跟他打招呼的,包括副总和一些实权人物,他们都有希望提拔的人,一部分会走后备程序,但也有一部分出于各种考虑,不想暴露在公众面前,而是准备走动议程序解决。尽管今年来上面严格了组织程序,理论上不列入后备名单的干部不得上会研究,但事情总有例外,例外的威力永远大于正常。第三就是公司主要领导的意图了。某种意义上,他这个组织部长就是为一把手服务的,他必须准确猜出一把手的心理,把一把手想提拔的干部从他嘴里说出来,而且要找到充分的理由。

    本来他今天去陶唐办公室就是干这个的,但陶唐根本就没有表露他的内心,而是把他支给了赵庆民。

    而赵庆民也没有任何的透露,这就难住了彭杰。

    彭杰看了一气笔记本,不得要领。陶唐的领导风格比较陌生,这个人很少谈及干部,表扬和批评都不多,而与组织部(其实就是彭杰自己)的交集更少,让彭杰很难直接摸准对方的心理。彭杰回忆了一下,自陶唐接任红星,只有一次直接找他谈人事问题,那次是为了提拔明筱月,除此之外就再没有过了。仔细想想,除了几次就事论事的零敲碎打,陶唐真没有大规模地动过干部,这也预示着本次调整的力度会空前吧……做了十一二年的组织部长,亲手调整的干部少说也是三位数了,彭杰却感觉到了紧张。

    紧张什么呢?自己的工作有什么疏忽之处呢?首先当然是“卡”年龄。其实这是一个好办法,辅之于返聘就更趋完美了。可惜宋悦出于其他考虑终止了这个规定,当初还导致一部分执行规定退出现职的二线人员上访。彭杰在赵庆民布置工作第一个就想到了自己。一晃又是几年过去了,彭杰自己的年龄也跨过了五十大关,他是六二年生人,今年算是跨入五十二岁,就按照组织部门的计算方法,他最多就剩下两年的时间了!除非自己能升到副总师或者总经理助理,这有可能吗?

    如果上面有得力的人替自己说话,这个要求或者这个结果并不难获得。虽然组织部长明确为中层行政正职,但他是党委委员,跟一般的中层是有区别的。谁替自己说话呢?当然只能是李珞。合作,或者说是跟随了李珞这么多年,李珞应当为自己说句话吧?李珞不会推辞的。他拿起了电话,但随即又放下了,觉着这种事还是当面讲为好,不然显得不慎重。可是,他想到,即使李珞办成了这件事,他也不能继续待在组织部长位子上了,去哪儿呢?组织部门出来的干部,要么高升,要么下放基层当支部或者总支书记,搞行政的很少,而且自己也不懂经营管理……******,原以为自己就在这个清要岗位上待到退休了,谁想到陶唐翻出了老规定?

    算了,还是站好最后一班岗吧,否则自己想延迟离岗注定是一场春梦。彭杰点了支烟,开始分析本次的人事调整。这是他必须做的功课,而且必须做好。他必须能应付陶唐的“突然袭击”才行。否则,他这个组织部长就不称职。

    首先是两个分公司的一把手人选。这无疑是重中之重。彭杰认为,这两个分公司的一把手不仅需要能力,更需要资历。最合适的人选或者是副总经理兼任,或者是从副总师或总经理助理中遴选。他迅速推翻了第一种设定,不会有副总兼任分公司领导的,因为那是变相的降职。那么,推荐哪个副总师或者总经理助理兼任车辆配件和变速箱分公司的经理呢?彭杰拿着干部花名册看了几遍,做了几个记号,但还是有些不满意。很多人认为组织工作简单,毫无技术含量,只有亲临其中,才能明白其中的苦衷。每一次调整,每一个推荐或否定,都要反复权衡,耗费心血呀……

    第二批考虑的是撤销部门中干的安置。这个也比较复杂。有几个是老资格,不够退二线,又不能随意安排,比如余卫国,比如基建部的匡祖宇,都是很头疼的事。还有一个营销部,看来缩减营销部是铁板钉钉的事情了,李珞那帮手下是不是要先安排几个出去?不等组织员拿来准确的中层名单,彭杰开始划出了年龄到站的中层名单,默默地琢磨着“腾出”的岗位,然后比较着合适的人选。

    这件工作费了他一个小时时间。期间,有两个来找他谈事的中层,他没有接待,说了再约时间,把人赶走了。

    总算拿出一份还算可行的方案。彭杰用铅笔写了一张纸,准备带给李珞看。然后他开始考虑最后一个问题,即这次新提的人员。

    吕绮肯定会升为副总经济师或者总经理助理。这个不需要怀疑了。究竟是总助好呢还是副总经济师好呢?彭杰在吕绮名字后用铅笔标了个a,意思是总助。虽然两个职务待遇一样,但总助更高一些,而且,她的前任就是总经理助理。这个意见,他一定要在某种场合主动提出来,不能等别人先提,比如赵庆民。

    李志斌应当算一个吧。这个年轻人不简单,“劲气内敛,才堪大用”说的就是这种人。原来竟然小瞧了此子,他也算陶唐的心腹吧,放在哪儿呢?留在总经办还是调出来到基层锻炼?彭杰想了半晌没有结论,最后放下了。

    再也想不出陶唐线上的人物了。彭杰忽然意识到陶唐的心腹并不多。至于其他领导准备提拔的就比较多了,他再次打开那个黄皮笔记本,开始分析那些名单……头疼呀,想提拔的人总是远远多于空出的岗位,彭杰开始遴选,在一些人的名字下做了只有他看得懂的记号。

    。。。

 第241章彭杰二

    元月7号下午,红星公司临时召开总党委扩大会,党委委员、职工董事及副总师以上领导参加了会议。

    会议的议程是讨论组织部拿出的《重申中层管理人员任职年限的若干规定》,但在讨论之前,陶唐以罕有的严厉语气批评了彭杰。

    “在讨论文件之前,我要讲一件事,”他盯着彭杰,“彭杰同志,起草这份文件是赵书记亲自给你布置的,对吧?”

    彭杰不明所以,“是的。有什么问题吗?”

    “问题当然有。做出这个决定的是我。我只和赵书记谈过此事,并且得到了赵书记的支持。然后委托他给你布置了任务。我问你,这个文件,是你起草的还是交给了下面的同志?”

    彭杰明白问题出在哪里了,“交给了组织员陆文达起草。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原来那份文件就是陆文达搞的。”

    组织员是组织部的一个特殊岗位,明确为正科但享受副处级待遇。

    “那么,我问你,为什么两天来,有七名中干找我谈退二线的问题?组织部什么时候变成宣传部了?赵书记安排你们做宣传了吗?嗯?”

    彭杰被噎住了。他没法子将毛病推到陆文达身上,推过去必然换来更严厉的诘问,一个管理无方的帽子注定会扣过来。他更不能说是两位一把手泄露了消息,尽管重要人事的消息往往泄露于最高层。

    考虑了几秒钟,迅速权衡了利弊,彭杰说,“对不起,是我没有做好工作……给领导添乱了……”

    “彭杰同志,你是老组织了,一些常识,不需要我和书记提醒吧?为什么要重申这项规定,不需要我给你解释吧?所谓一叶知秋,就是说的这种情况!毋庸讳言,红星厂干部队伍存在很多问题,有些问题的性质非常严重!我认为根子就在上面,就在干部管理部门!中央领导反复讲,打铁必须自身硬,组织部这样走风漏气,怎么管理中层?如何考核别人?你身为部长应该负什么责任?!”

    彭杰的脸立即涨红了。他自坐上组织部长的椅子,从来没有被一把手当着公司所有领导的面如此严厉地训斥过,“陶总……”

    “你还解释什么?嗯?”李珞厉声道,“我建议你回去好好调查,查明问题出在哪里,然后认真反省,写一份深刻的检讨出来!陶总,您看是不是先讨论正事?”

    李珞必须保彭杰。组织部是他最重要的“领地”,如果在营销体制面临重大变更的时候再失去组织部,他的权力就所剩无几了。公司准备重启以年龄卡线后,彭杰第一时间就报告了他,俩人面对干部花名册研究了一番,深入讨论了由此带来的人事变更。陶唐面前那份文件草稿出来后,李珞第一时间也看到了,还亲自修改了原稿中关于二线中干的待遇条款。但李珞万万没想到,一向在干部任免上表现平和的陶唐竟然就此发难。

    泄密?那是常态了。红星厂从来就没有什么秘密可言。或许陶唐不会泄密,但赵庆民绝对会跟他的人谈。自己不是也跟几个年龄到线的吹风了吗?但李珞无法回击陶唐的攻击,一些事情就是这样,说开了就是问题……

    “正事?我认为这就是正事。老人家说过,‘政治路线决定之后,干部是决定性因素’,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企业,这句话都是真理。红星厂为什么遭遇困境?我看就是干部队伍出了大问题。那些把困难推到技术、装备、市场等方面的,都是胡扯!都没有看清楚问题的实质!没错,我们经营的产品不是什么高精尖的东西,我们的市场也不是垄断市场,但是,从来只有落伍的企业而没有落伍的行业!人不行,给他什么好市场好装备也扯淡!反过来,如果干部队伍领先对手,没有市场可以抢回市场,没有效益可以创造出效益!”陶唐说到这儿停下来,一边端起茶杯喝茶,一边扫视着众人,大部分人装模作样在记录他的话,也有人在低头沉思,天晓得他们在记什么,想什么……

    “陶总,我看就按李总的意见办吧。组织部没有保好密,我也有责任。是不是进入正题?”赵庆民终于说话了。他也没想到陶唐突然拿彭杰开刀,刚才他一直琢磨陶唐此举的用意,是敲打彭杰还是真的要拿下彭杰?如果拿下彭杰,就等于拆掉李珞的一只臂膀了,对自己好不好呢?想了几分钟,赵庆民决定圆场。

    “好吧,我们转回正题吧。我先谈谈为什么重申干部年限,”陶唐放缓了语气,“我不知道诸位如何看目前这支中层队伍,你们应该比我更有发言权……就我看来,第一,存在严重的青黄不接现象。一个班子,从年龄机构上最好还是要老中青俱备,呈梯队结构。但目前的中层队伍呢?”他从文件夹里取出一份材料,“这个是我刚来时组织部给我提供的在职中层花名,根据这份花名的统计,现职中层处级中,五十岁(含)以上的占21%,四十五岁(含)至五十岁的占44%,四十岁至四十五岁的占26%,四十岁以下的只有9%,而三十五岁以下的只有区区6人。看起来,四十岁至五十岁这个年龄段是主力,特别是在四十五岁至五十岁的区间内,集中了近一半的处级。当然,科级干部中年轻的要多一些。我历来认为,科级不过是处级的后备队,在基层管理中,起关键作用的还是处级,而处级干部中,最关键的是行政一把手。如果研究行政一把手的年龄结构,情况就更为严重。我根据这份名单做了一个统计,行政正职年龄在五十岁以上的17人,年龄在四十五岁以上的21人……大家或许认为,就实际情况,大多数五十来岁的同志还算年富力强呢,完全可以胜任当前的工作。这样讲也许不算错,但是别忘了,我们的岗位就这么多,前面不动,后面就进不来,必然导致干部队伍机构愈发老化,进一步加剧青黄不接。所以,我们还是要敞开出口。这方面,兄弟企业大部分都执行了任职年限,便是公司领导这一层,也有年龄限制嘛。所以,公司原先制订的限制任职年龄是正确的,当然会让一些能力强而身体状况也没有任何问题的老同志退出现役,但总体上对干部队伍的建设是有利的。而且,还可以用其他的办法做弥补嘛。公司废止了这个办法,可惜了。”

    陶唐说到这儿又停顿了一小会儿,“第二方面的问题呢,确实有一些干部不称职,有些还相当严重。我发现一些现象,主要是基层经营单位,因为我去基层多一些。一些干部缺乏担当,缺少主见,习惯于请示上级或者和光同尘,习惯和稀泥,没有原则,不敢管理,不敢亮明自己的态度。我们处理了脱岗问题,整顿了考勤管理,但问题是怎么形成的呢?为什么有的单位严重而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