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电影巨匠 >

第620章

电影巨匠-第620章

小说: 电影巨匠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简单总结,扎克在构思故事时,想法无疑是好的,但在执行阶段却陷入了大麻烦,根本无法理清思路,导致故事变成了一团混沌,观众看完电影之后,根本不知道电影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就连绿巨人这个英雄人物也只有一个模糊的影子,最后只剩下**部分的狂轰乱炸——老实说,这样的狂轰乱炸又比不上迈克尔…贝来得精彩,而且导演路易斯在对战场面的构思上还是太过小家子气了,没有开拓创新的精神,使得**所带来的视觉效果也差强人意。电影的失败,这也就是可以预见的了。

    兰斯决定,将“无敌浩克”的整个剧本彻底推翻重建,但故事框架可以借鉴。

    核心思想应该是布鲁斯…班纳的觉醒,从一开始,布鲁斯决定要杀死浩克,彻底治愈自己,重新找回自己的正常生活;但贝蒂却认为,布鲁斯可以控制浩克,而不是杀死,因为当布鲁斯变身成为浩克时,“我可以感受到你的存在”;在大结局对战时,化身成为憎恨的战争狂人开始毁灭纽约城,在贝蒂的鼓励下,布鲁斯主动化身成为浩克,试图找回理智,与憎恨对抗,拯救世界。

    这就是整部电影的主线,与“钢铁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围绕着这条主线,所有情节都将重新设置。

    开篇就设置一个**,布鲁斯…班纳在实验过程之中出,第一次变身成为绿巨人,毁灭实验室,结果差点杀死女友贝蒂。一方面,“无敌浩克”不能严格算是“绿巨人浩克”的续集,兰斯希望用短短的篇幅来交代来龙去脉,可以算是李/安那部作品的浓缩;一方面,开场就切入主题,以**来吸引观众,尽快让所有人进入状态,同时将爆米花的特色发挥到极致;当然,最重要的部分则是埋下伏笔,突出布鲁斯和贝蒂之间的羁绊,一开始就让这对爱侣经历生死危机,尽快地催发化学反应。

    随后进入巴西部分,可以将节奏放缓下来,以极度的平静去反衬开篇那种极度的混乱。紧接着就是战争狂人的登场。

    在这个部分里,贝蒂的父亲将军罗斯和后来化身为憎恨的布罗斯基将会是重中之重。第一,贝蒂、罗斯和布鲁斯的三角关系,兰斯认为简单处理,将上一世“无敌浩克”里罗斯突兀的转变去掉,真正将罗斯打造成为一个冷血无情的战争机器,甚至就连亲情都可以牺牲,这种命运的悲怆甚至可以延续到续集作品里,让罗斯成为幕后的终极反派,比如说他试图制造出更多绿巨人,进行了许多实验,即使人体爆炸了,他也不愿意放弃,后来甚至在布罗斯基的主动情愿下,以布罗斯基为试验品,再次尝试。这样一来可以增加剧情的戏剧性,贝蒂的角色也将会更加立体,最重要的是,在这部作品里,主线会变得清晰起来。

    第二,布罗斯基必须增加戏份,可以在布罗斯基不断捕猎布鲁斯的过程中,增加他的记忆闪回,不需要着墨太多,只需要强调他对杀戮的狂热,过去三十年里的每一场战争他都主动参与了,不断寻求刺激、寻求对手、渴望杀戮;可以将他设定为刚刚离开伊拉克战场,变身成为佣兵,执行所有杀手任务。所以,看到绿巨人的强大力量,布罗斯基产生了渴望,疯狂地希望拥有这种力量,不管不顾地抓住一切可能,最后成为了罗斯将军的试验品,化身成为憎恨。

    战争的狂热与人性的反省,将会成为这个部分的核心内容,这也是布鲁斯最后愿意尝试控制体内的浩克的原因,不仅仅是为了拯救纽约城,还是为了重新找回和平。

 857 未知谜题

    作为一名科学家,布鲁斯的科研成果成为了军方的武器,这是布鲁斯一直不希望看到的。

    所以,布鲁斯得知浩克的存在之后,第一个想法就是消灭浩克,他不顾一切地寻找所有办法,就是为了扼杀浩克,不要造成战争浩劫;在故事的最后,化身成为憎恨的布罗斯基却试图毁灭一切,他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战争机器,还有站在他身后的将军罗斯,这让布鲁斯饱受煎熬,为了重新找回和平,他不得不接纳浩克,学习控制浩克,希望可以消灭憎恨。

    “无敌浩克”的故事主线——布鲁斯…班纳的觉醒——在战争内核的推动之下,将会增加整个故事的深度和厚度,同时还会让布鲁斯这个角色变得更加立体饱满起来。

    最后进入大决战的阶段,剧情可以设置得更加戏剧化一些。

    最开始布鲁斯不愿意变身成为浩克,因为他担心变身之后,失去理智的他,会和憎恨一起联手毁灭纽约城;又或者是无法制服憎恨,而沦为罗斯的另一个研究对象。这样的犹豫,使得憎恨威风八面,摧枯拉朽地毁灭了半个纽约,甚至还抓住了贝蒂。

    罗斯为了抓住憎恨,不顾贝蒂还在憎恨手中,丧心病狂地下令开火,牺牲所有力量就为了将憎恨监禁起来,研发更多的战争机器。在这样的情况下,布鲁斯选择变身成为浩克,试图拯救贝蒂,更试图灭杀憎恨。

    在这里,可以营造出一种布鲁斯一个人对抗全世界的孤寂和恢弘,全世界向他集体开炮,但他却挡在了贝蒂面前。整个世界都背叛了他,只有贝蒂一个人站在他这边,这种史诗般悲剧的命运感,无疑会将**推向极致。

    事实上,兰斯还在考虑将这种孤独感融入到电影之中,在中间第二部分的小**时,也就是布罗斯基还没有变身憎恨之前,布罗斯基和罗斯联手试图制服浩克。贝蒂注意到罗斯想要朝浩克发射火箭炮,她屡次制止父亲无果,于是自己挣脱了束缚,狂奔向浩克,挡在了他面前,但军队还是开火了。于是,四面八方全面开炮,浩克将贝蒂抱在了怀里,一个人挡住了所有攻击,整个世界变成火海。

    这种来自于浩克和贝蒂之间的羁绊,将会成为布鲁斯控制住浩克的重要推进动力。

    重新回到大结局部分,浩克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战胜了憎恨,但在他灭杀憎恨之前,罗斯却开始试图攻击浩克——他需要憎恨留下来,他也想要把浩克留下来。看着贝蒂,浩克没有办法对罗斯下手,于是抱着贝蒂离开,罗斯为了控制憎恨,这才放弃了继续追击的打算。不过,布鲁斯随即就感受到他对浩克的控制再次开始消失,贝蒂在他的额头留下一个吻之后,浩克再次消失遁走。

    电影结束。

    整个剧本清晰地分为三个部分,开篇,过程,结局。每个部分都制造属于自己的小**,比如说开篇,除了实验室的毁灭之外,布鲁斯在巴西被发现时,兰斯认为可以采用跑酷手段来进行拍摄,在大街小巷进行追击。这种拍摄手段在十年后依旧十分新鲜,更何况是2006年的当下,这不仅可以增加新鲜感,同时利用快速剪辑还可以制造出比“谍影重重”更加凌厉的视觉效果。

    在“布鲁斯…班纳的觉醒”这一主线下,缠绕两到三条支线,丰富饱满剧情之余,还可以增加作品深度,同时再埋下伏笔,为续集打算——续集完全可以围绕罗斯和贝蒂的命运纠缠展开,继而唤醒布鲁斯和父亲之间的悲剧命运,将绿巨人不被世人所接受的孤独感推向极致。

    事实上,即使在“复仇者联盟”里,绿巨人也是一个不定时炸弹,大家或多或少都需要防备他。这种孤独感将会伴随着绿巨人一直走下去,他没有办法像钢铁侠或者美国队长一样,成为民众的宠儿,注定了将要一直离群索居下去。同时,绿巨人的情感生活也将注定坎坷。

    不过,这些都是续集内容,重新回到“无敌浩克”身上。

    除了整个框架之外,兰斯认为还可以增加许多细节来完成剧本,比如说开篇之后,布鲁斯在巴西那段独居生活,上一世,扎克加入了一个当地巴西女孩的角色,但这个角色的存在没有任何意义,仅仅只是为了引出一群小混混,加快了布鲁斯变身成为绿巨人的时间。与其使用这样毫无意义的废情节,不如增加布鲁斯和贝蒂的闪回记忆,这将会成为布鲁斯学习控制情绪的动力,同时也可以让观众相信这段羁绊、这段爱情是具有说服力的。

    另外,在拍摄方面,兰斯也认为需要改变态度。“绿巨人浩克”也好,“无敌浩克”也罢,为了突出绿巨人的悲剧色彩,整个光线都偏暗,就连电影里人物的服装也都是暗色调,这种心理压抑感对于文艺电影来说是很有必要的,但对于商业爆米花来说,却让观众难以进入撞他。即使是“蝙蝠侠前传:黑暗骑士”里,小丑那妖冶的荧光绿头发、紫色西装也都成为了一抹亮色。

    比起光线本身来说,导演的态度需要从本质上做出调整。绿巨人的确是一个悲剧,但这个悲剧之中是带着希望的,甚至布鲁斯自己也始终带着一种调侃的自黑态度,就好像针对半杯水的态度一般,到底是“只有半杯水了”,还是“还有半杯水”,这种态度的差距将决定电影的基调。

    如果“无敌浩克”这个剧本可以按照兰斯的构想拍摄完成,那么这部作品甚至可以超越“黑暗骑士”,成为一部真正地将哲学思考与超级英雄结合起来的巅峰之作,创造一个难以超越的里程碑。但,这只是如果而已,纸上谈兵着实是再容易不过了。

    “无敌浩克”到底将会成为一部怎么样的作品,这依旧是一个未知谜题。

    撰写“无敌浩克”剧本的过程无疑是十分艰难的,难度超过了兰斯目前任何一部作品,但兰斯却渐渐发现自己乐在其中,甚至不断地将各式各样的想法记录下来,然后对已经完成的部分推翻重写,再进行删减、填补,个中乐趣着实难以描述。

    兰斯开始在脑海里构思,如果由他来拍摄,镜头将会如何运转、光线将会如何构图、表演将会如何呈现——这让兰斯不由想到了一个重要问题:绿巨人这个角色将由谁来扮演呢?

    在兰斯撰写的剧本中,绿巨人无疑是一个具有深度和高度的角色,不是像钢铁侠或者美国队长那样站出来摆摆样子就可以了,这个角色将会分成两部分:一个是布鲁斯…班纳的部分,他的心态转变将会成为整部电影的主线;一个则是绿巨人浩克的部分,变身之后的孤寂和落寞,以及布鲁斯逐渐掌握控制之后的变化,这将会成为赢得观众共鸣的关键。

    但……绿巨人浩克要如何表演?

    也许,这也是绿巨人作品一直失败的原因——其他超级英雄始终还维持着人类的形体,表演起来自然没有问题;但绿巨人却必须通过电脑技术来完成,这无疑是巨大的考验,一方面电脑特效是否逼真,能否说服观众;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到面部表情的细节变化,表演难度之高无法想象。

    动作捕捉技术,兰斯第一时间就想到了这项先进的电影拍摄技术。这项技术可以说是电影发展历史上的里程碑,真正使得虚拟角色也可以演绎诠释出人类的细腻情感变化,安迪…瑟金斯(any…serkis)无疑是动作捕捉技术的顶尖演员,2010年,他在“猩球崛起”这部作品里,全程以动作捕捉技术完成了猩猩之王凯撒的演出,被誉为“值得一次奥斯卡提名”,将电脑特效与演员表演之间的壁垒完全打破。

    这种技术是在“魔戒”系列之后进入主流视线的,咕噜这个角色就是安迪…瑟金斯通过动作捕捉技术完成的,但真正引发了革/命性的进展,还是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达”,这部作品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票房狂潮,让人们对电脑视觉特效又有了全新的认识,这也使得该技术在好莱坞各大电影公司全面普及开来。

    动作捕捉技术背后的推动者绝对不能忽略罗伯特…泽米吉斯的名字,这位执导出了“回到未来”、“阿甘正传”、“荒岛余生”的导演,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似乎就销声匿迹、一蹶不振,一直到2012年之后凭借着“航班”、“云中行走”两部作品才重新回到大众视线。事实上,在这十年之间,罗伯特就一直潜心研究动作捕捉技术,先后拍摄出了“极地特快”、“贝奥武夫”、“圣诞颂歌”三部作品,全部采用动作捕捉技术完成。不过,这三部作品都差强人意,让人看不出使用动作捕捉技术的必要,一度让该技术陷入了争议之中——许多业内人士都认为这种技术没有存在的必要,要么使用真人演员,要么使用电脑特效制作,这就足够了。

    但如果没有动作捕捉技术,“猩球崛起”这样的作品就达不到后来的高度,同样,“无敌浩克”这部作品也达不到兰斯的要求。动作捕捉技术无疑是兰斯的首选,而且是必要选择。

    现在问题就在于,2006年的当下,该技术的发展似乎还没有达到四年后的高度。“无敌浩克”这部作品的未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