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时代巨子 >

第270章

时代巨子-第270章

小说: 时代巨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林风既然知道这一大的趋势,自然不会放任不理,他不仅要积极参与其中,甚至要更快的布局。
  因为优势的内容资源始终是少数,投资标的有限,手快有手慢无啊……
  不过,这些资本运作,如果都用风行集团自身来进行操作的话,一方面有点本末倒置,毕竟风行是企业,公司的核心还是业务经营层面,而不是资本运作;
  另一方面,也有树大招风的嫌疑。
  最好的方式,还是设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来操作。
  不过,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的设立,在现阶段的政策层面,还是有着不大不小的问题……
  产业投资基金本质上是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一种,但现阶段在我国,产业投资基金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相比较,还是具有较强的政府主导性,只向特定机构投资者以私募方式筹集资金,主要对未上市企业进行股权投资的集合投资方式。
  而特定机构投资者,则是包括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要资金来源的企事业单位,国家控股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以及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等。
  尤其是传媒文化领域,本来就是相对监管比较严的产业,对于这一领域的资本准入,更是有着诸多的限制。
  要到了2010年,九部委联合下发《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鼓励多元资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引导符合条件的保险公司参与文化产业投资基金;
  以及2012年6月,文化部出台《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实施意见》,鼓励民间资本以投资基金形式进入文化产业领域。
  这两个政策性文件发布之后,民营资本才开始大规模进入文化产业基金这一领域。
  当然,对于现在的林风而言,已经有足够的声望、背景、资源和来提前试水,只是需要与有关主管部门进行沟通,同时,拉上一些具有国资背景的“合伙人”而已。
  而在这一大背景下,设立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基金后,林风甚至有一定的机会,投资一些原本无法投资的项目,比如涉及传统文化企业改制的项目。
  林风将希望设立文化产业基金的想法,通过一些渠道向高层表达之后,果然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
  毕竟林风不同于普通的商人。
  且不说他是中国这几年来最成功的优秀企业家,在国际上也有着比较高的声望和影响力,是世界级的大富豪。
  就从一直以来风行在诸多方面,都积极配合主管部门的政策,而且近期,还刚刚通过私人基金会捐赠了100亿,用于西部地区的公益慈善事业。
  有关方面对于林风,一直都是非常关注和大力扶持的。
  很快,财政部、文化部的人就来到风行集团,进行调研和协商。
  而通过winston,也有不少身居国有大型金融机构高位的二代,对于林风准备设立的这一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比较感兴趣,也通过多方面的资源,都在幕后努力推动这一项目的产生。
  林风的“口碑”,在圈子里还是不错的,不吃独食,利益均沾。
  经过一段时间的沟通以及幕后多方的推动,2010年1月,林风筹划的“风华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基金”终于获得了发改委的审批。
  风华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基金的主要发起方和出资人为:风行集团、国开行下属的国开金融、中银控股、招商资本、New Horizon、林风等。基金的目标规模为100亿人民币,初期募资60亿,其中风行集团先期出资20亿,国开金融出资10亿,中银控股出资10亿,招商资本出资5亿,New Horizon出资5亿,林风通过私人公司(枫林叶控股)出资10亿。
  在将来的运作过程中,基金还将吸纳包括VC/PE在内的其他资本的加入。
  风华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基金将采用有限合伙制,建立基金出资人设立基金、基金管理人管理运作基金资产、基金托管人保管基金资产的运作架构。
  该基金将主要以股权投资方式,投资新闻出版发行、广播电影电视、文化艺术、网络文化、文化休闲及其细分文化及相关行业等领域,为目标公司提供成长性资本、企业重组、管理层收购等市场化融资。
  而随着风华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基金的设立,林风也在市场上找到了第一个投资目标——财新传媒。


第三百七十七章 财经媒体
  财新传媒于2009年12月刚刚成立,是由胡舒立带领《财经》杂志核心团队出走后的创业项目。
  财新传媒由浙报控股出资4000万元,持股40%。
  此外,天津知衡企业管理咨询合伙企业、天津域富企业管理咨询合伙企业、天津汇思企业管理咨询合伙企业三家公司作为高管及员工持股平台,以及部分PE份额,分别持有财新传媒20%、20%和19%的股份,剩余1%股份由自然人葛倩持有。
  三家天津系公司为一致行动人,为财新传媒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
  官方发布的资料称,财新传媒是提供财经新闻及资讯服务的全媒体集团,以网站、期刊、移动新媒体、视频、图书、会议等多层次的业务平台,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受众群,提供准确、全面、深入的财经新闻和资讯信息服务,秉持“公信力、全媒体、世界观“执着前行。
  对于一家新成立的传媒公司而言,财新受到外界的广泛关注,是因为胡舒立。
  如果撰写近15年的中国媒体故事,胡舒立是一个绝对绕不开的名字。
  她和《财经》杂志,曾是中国财经媒体历史的一段传奇:
  1998年1月1日,胡舒立受邀创办《财经》杂志,并担任主编。《财经》创刊号(当时刊名为《Money》)刊登关于琼民源伪造业绩的报道,让这本杂志一炮而红。
  随后,银广夏、基金黑幕,以及后来的sars、鲁能,一次又一次让这个身高一米五八,语速极快的女人处在风口浪尖,也一次又一次刷新她的知名度。
  美国《商业周刊》给胡舒立冠以“中国最危险女人”的头衔,同样来自美国的《华尔街日报》,则将她选为“亚洲商界女性十强”之一。
  而一手创立了国内最具权威性的财经类媒体——《财经》杂志的胡舒立,也被誉为是中国财经新闻“女教父”。
  她是国内财经新闻领域内,少有的具有独特的个人品牌,且极具盛名的风云人物。
  时人多以“南有江艺平(前《南方周末》主编),北有胡舒立”,来形容其在圈内的地位。
  而在刚刚过去的2009年,财经圈里最轰动的新闻之一,就是因为采编独立权、持股权等问题,胡舒立带领核心团队从《财经》出走。
  《财经》杂志200多人团队里,有超过7成,近140多人集体离职,由此可见胡舒立的个人魅力以及团队的向心力之强。而这其中大多数人后来都加入了财新传媒。
  正是因为胡舒立个人的声望和品牌,“一当人们听说胡舒立要开办一本新的杂志,全中国的记者都发来了应聘邮件。”
  所以,财新传媒虽然是一家刚刚创立的新公司,却汇聚了国内财经新闻领域的绝大多数精英人才!
  而这正是林风最看好的地方。
  …………
  到了林风这个地位,必须要重视在舆论媒体和主流人群中的影响力。
  要避免各种负面消息;要塑造企业和个人的正面形象……
  无论是林风本人,还是他旗下的风行集团、酷风科技等公司,都需要一个更好的国内舆论环境!
  传统媒体虽然现在有所没落,但相比互联网媒体,依然有着天然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品牌影响力。
  电视、广播、报纸、杂志……
  这些传统媒体,依然是国内在文化、内容生产方面的主流。
  哪怕互联网因为在信息传播上的技术优势,已经在新闻分发和传播上有着越来越重要的比重,但不可否认的是,互联网传媒的内容大多数依然来自于对传统媒体内容的转载……
  这一情况要等到后来,以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自媒体兴起,才逐渐在新闻内容的上游生产环节,有所改善。
  当然,互联网因为受众广泛,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的特点,在传播方面从某种意义上,已经超越了传统媒体。
  简单举个例子,《财经》杂志上发表一篇文章,可能覆盖的仅仅是订阅和购买杂志的十几万人(当然其中绝大多数都是高端人群),但真正如果要掀起风潮,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和社会舆论,多半是因为这篇文章在新浪财经等类似的门户网站转载之后……
  林风前世的时候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叶薇语所在的财经公关公司,经常要帮客户去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撤新闻(付费的),这也成了一门生意……
  尽管如此,依然不能否认,传统媒体作为内容生产源头的重要性。
  正是《财经》这样的专业媒体,才有真正具有“独立、独到、独家”风格的新闻记者,才有足够的资源和足够的人脉,新闻洞察力,能够去深入的去调查和研究事件表面之下的深刻问题。
  新闻也好,文章也好,真正的价值还在于人。
  所以,像财新传媒这样,有着优秀财经新闻记者和人才的传统媒体,具有着不可取代的价值。
  当然,这方面相对敏感,受限于国内对传媒领域的管控,一直以来林风都希望能够在传媒方面有所布局,但都没有特别好的机会。
  电视方面,之前他从综艺节目和影视剧制作方面入手,做了一些投资。
  入主TVB,也可以看做是他的一次尝试。
  另外,TVB的影响力主要集中在粤东和东南亚地区,在国内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力。
  报纸杂志方面,林风则一直比较谨慎。
  实际上,以报业传媒集团为代表的文化企业改制,国内已经有很长时间了,在A股上市的公司也不少,但林风知道这种参股意义不大。
  毕竟这类公司即使改制后,依然还是体制为主的管理结构。
  他更希望能够投资一些更加市场化,有影响力和活力的传媒公司。
  而财新传媒显然具备了这些特点!
  从资本结构上来看,虽然浙报传媒占有股份,但主要是提供刊号等体制资源,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是管理团队。
  而且财新从创立之初,就有着资本化和市场化上明显的企图心。
  而胡舒立的人脉和经验,也保证了财新传媒旗下的媒体,即使在新闻文章上,会尖锐、深刻、锋芒毕露,却不会越线,过界。
  如何把握这个度,是需要对国内的体制有着深刻理解,并且具备平衡多方面利益的能力的!
  可以说,在现阶段,财新传媒是非常难得的一个优秀投资标的。
  事实上,林风前世时,从浙报传媒到后来的华人文化,再到腾讯、阿里……,财新传媒始终受到各方的重视和投资,并非无因。
  因为传媒的敏感度,先以风华文化基金的名义投资进去,再过两年之后等到政策更宽松的时候,再以风行集团的名义加大投资,从操作上来看也是比较安全的。
  就这样,林风确定了风华文化基金的第一个投资项目。
  …………
  2010年1月30日,风华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基金(FMC)对外宣布,正式入股财新传媒。
  不过,因为财新传媒刚刚创立,估值并不高。
  FMC投资4000万人民币,从浙报传媒和其他几家财新原股东处受让了20%的股份,财新传媒的估值比1个月前创立时翻了一番。
  尽管相比于之前林风和风行集团的无数次收购案相比,投资额度不高,但此次投资作为FMC成立后的第一个投资项目,林风非常重视,亲自出席了发布会。
  在发布会上,林风和胡舒立都分别对于这次合作都进行了评价。
  林风说:“胡女士和她的团队的专业主义精神,对国家和行业的责任感令人感佩,在国内国际的影响力也令学界业界的同行十分欣赏。我对财新传媒的发展充满信心,打造一个立足国内、具有国际品牌影响的财经传媒产业平台是我们的共同理想。“
  财新传媒总编辑胡舒立说:“财新致力于做最好的财经新闻资讯,FMC是最具有国际视野的文化领域投资基金,我们相信强强联合必将推动财新传媒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通过这次合作,林风看重和得到的,其实不是内容,而是品牌、影响力和高端人群,这些正是风行系之前所缺乏的资源。
  林风称,FMC入股之后,将不参与财新传媒的日常运营,财新未来仍会坚守独立专业的采编方针。
  同时,林风也称,愿意推动旗下的风行集团,与财新传媒未来在新媒体等渠道的战略合作。
  当然,有了这一层股权关系后,财新传媒旗下的媒体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