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国家的投影_林丹环 >

第7章

国家的投影_林丹环-第7章

小说: 国家的投影_林丹环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ǎ峭贫缁岜涓锏闹髁Α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认为,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代表了事物的发展方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但任何新事物的成长道路都是曲折的,都要经过与旧事物的斗争。

  因此,青年要推动时代发展潮流的前进,就必须首先革除旧的规章制度,这也正是伟大的五四运动的启示意义。
。;  txt 小_说天+堂



第14章 我若为王


  聂绀弩

  我以为世界之所以还大有待于改进者,全因为有这些奴才的缘故。生活在奴才们中间,作奴才们的首领,我将引为生平的最大的耻辱,最大的悲哀。

  在电影刊物上看见一个影片的名字:《我若为王》。从这影片的名字,我想到和影片毫无关系的另外的事。我想,自己如果做了王,这世界会成为一种怎样的光景呢?这自然是一种完全可笑的幻想,我根本不想做王,也根本看不起王,王是什么东西呢?难道我脑中还有如此封建的残物么?而且真想做王的人,他将用他的手去打天下,决不会放在口里说的。但是假定又假定:我若为王,这世界会成为一种怎样的光景?

  我若为王,自然我的妻就是王后了。我的妻的德性,我不怀疑,为王后只会有余的。但纵然没有任何德性,纵然不过是娼妓,那时候,她也仍旧是王后。一个王后是如何地尊贵呀,会如何地被人们像捧着天上的星星一样捧来捧去呀,假如我能够想象,那一定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我若为王,我的儿子,假如我有儿子,就是太子或王子了。我并不以为我的儿子会是一无所知,一无所能的白痴。但纵然是一无所知一无所能的白痴,也仍旧是太子或王子。一个太子或王子是如何地尊贵呀,会如何地被人们像捧天上的星星一样地捧来捧去呀。

  假如我能够想象,倒不是件没有趣味的事。

  我若为王,我的女儿就是公主,我的亲眷都是皇亲国戚。无论他们怎样丑陋,怎样顽劣,怎样……也会被人们像捧天上的星星一样地捧来捧去,因为她们是贵人。

  我若为王,我的姓名就会改作:“万岁”,我的每一句话都成为:“圣旨”。我的意欲,我的贪念,乃至每一个幻想,都可竭尽全体臣民的力量去实现,即使是无法实现的。我将没有任何过失,因为没有人敢说它是过失;我将没有任何罪行,因为没有人敢说它是罪行。没有人敢呵斥我,指责我,除非把我从王位上赶下来。但是赶下来,就是我不为王了。我将看见所有的人们在我面前低头、鞠躬、匍匐,连同我的尊长,我的师友,和从前曾在我面前昂头阔步耀武扬威的人们。我将看不见一个人的脸,所看见的只是他们的头顶或帽盔。或者所能够看见的脸都是谄媚的,乞求的,快乐的时候不敢笑,不快乐的时候不敢不笑,悲戚的时候不敢哭,不悲戚的时候不敢不哭的脸。我将听不见人们的真正的声音,所能听见的都是低微的,柔婉的,畏葸和娇痴的,唱小旦的声音:“万岁,万岁!

  万万岁!”这是他们的全部语言:“有道明君!伟大的主上啊!”这就是那语言的全部内容。没有在我之上的人了,没有和我同等的人了,我甚至会感到单调,寂寞和孤独。

  为什么人们要这样呢?为什么要捧我的妻,捧我的儿女和亲眷呢?因为我是王,是他们的主子,我将恍然大悟:我生活在这些奴才们中间,连我所敬畏的尊长和师友也无一不是奴才,而我自己也不过是一个奴才的首领。

  我是民国国民,民国国民的思想和生活习惯使我深深地憎恶一切奴才或奴才相,连同敬畏的尊长和师友们。请科学家们不要见笑,我以为世界之所以还大有待于改进者,全因为有这些奴才的缘故。生活在奴才们中间,作奴才们的首领,我将引为生平的最大的耻辱,最大的悲哀。我将变成一个暴君,或者反而正是明君;我将把我的臣民一齐杀死,连同尊长和师友,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

  我将没有一个臣民,我将不再是奴才们的君主。

  我若为王,将终于不能为王,却也真的为古今中外最大的王了。“万岁,万岁,万万岁!”我将和全世界的人们一同三呼。

  作者简介

  聂绀弩(1903—1986),现代诗人、散文家、古典文学研究家。湖北京山人。曾用笔名耳耶、二鸦、箫今度等。周恩来戏称他为“中国最大的自由主义者”。出版有散文集《沉吟》、《巨象》,杂文集《追悼》、《二鸦杂文》、《海外奇谈》等,诗集《元旦》,剧本小说集《天亮了》,短篇小说集《两条路》等。

  心香一瓣

  谁不曾幻想自己为王呢?可以被万人瞩目,可以一呼百应,可以受人拥戴。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本文向我们呈现了为王的痛苦:你将生活在奴才中间,将听不到真话……

  没有什么比生活在这样一个虚幻的世界里更让人痛苦了。

  联想现实,声名之累不就像为王之累吗?盛名之下,隐藏的是一颗疲惫的、不堪重负的心灵。名人们表面风光的背后,总是有自己不为人知的苦处。

  所以,做人还是低调点好。把自己看作寻常人,以平淡之心看待生活,不沽名钓誉,才能活得踏实、轻松和自在。
:?t;xt;小;说天;堂



第15章 圆桌与筷子


  梁实秋

  我听人说起一个笑话。一个中国人向外国人夸说中国的伟大。

  圆餐桌的直径可以大到几乎一丈开外。外国人说:“那么你们的筷子有多长呢?”“六七尺长。”“那样长的筷子,如何能夹起菜来送到自己嘴里呢?”“我们最重礼让,是用筷子夹菜给坐在对面的人吃。”

  大圆桌我是看见过的,不是加盖上去的圆桌面,是订制的大型圆餐桌,周遭至少可以坐二十四个人,宽宽绰绰的一点也不挤,绝无“菜碗常需头上过,酒壶频向耳边洒”的现象。桌面上有个大转盘(英语名为“懒苏珊”),转盘有自动旋转的装置,主人打开按钮就会不急不徐地转。转盘上每菜两大盘,客人不需等待旋转一周即可伸手取食。这样大的圆桌有一个缺点,除了左右邻座之外,彼此相隔甚远,不便攀谈,但是这缺点也许正是优点,不必没话找话,大可埋头猛吃,作食不语状。

  我们的传统餐桌本是方的,所谓八仙桌,往日喜庆宴会都是用方桌。通常一席六个座位,有时下手添个长凳打横,只有在特殊情形下才加上一个圆桌面。炕上餐桌也是方的,方桌折角打开变成圆桌(英语所谓“信封桌”),好像是比较晚近的事了。

  许多人团聚在一起吃饭,尤其是讲究吃的东西要烫嘴。当然圆桌为宜,把食物放在桌中央,由中央到圆周的半径是一样长,各人伸箸取食,有如辐辏于毂。因为圆桌可能嫌大,现在几乎凡是圆桌必有转盘,可恼的是直眉瞪眼的餐厅侍者多半是把菜盘往转盘中央一丢,并不放在转盘的边缘上,然后掉头而去,转盘等于虚设。

  西方也不是没有圆桌。亚瑟王的圆桌骑士是赫赫有名的。那圆桌据说当初可以容十百五十名骑士就座,真不懂那样大的圆桌能放在什么地方,也许是里三层外三层围绕着吧?近代外交坛坫之上常有所谓圆桌会议。也许是微带椭圆之形,其用意在于宾主座位不分上下。这都不能和我们中国的圆桌相提并论,我们的圆桌是普遍应用的,家庭聚餐时,祖孙三代团团坐,有说有笑,融融泄泄;友朋宴饮时,敬酒、豁拳、打通关都方便;吃火锅,更非圆桌不可。

  筷子是我们的一大发明。原始人吃东西用手抓,比不会用手抓的禽兽已经进步很多,而两根筷子则等于是手指的伸展,比猿猴使用树枝拨弄东西又进一步。筷子运用起来可以灵活无比,能夹、能戳、能撮、能扒、能掰、能剥,凡是手指能做的动作,筷子都能做。没人知道筷子是何时何人发明的。如果史记所载不虚,“纣为象箸而箕子唏”,纣王使用象牙筷子而箕子忍泣吞声地叹气,象牙筷子的历史可说是很久远了。箸原是竹子做的筷子,又作挟,木头做的筷子。象牙筷子并没有什么好,怕烫,容易变色。假象牙筷子颜色不对,没有纹理,更容易变色。而且在吃香酥鸭的时候,拉扯用力稍猛就会咔嚓一声断为两截,倒是竹筷子最好。湘妃竹固然好,普通竹也不错,髹油漆固然好,本色尤佳。作祖父母的往往喜欢使用银箸,通常是短短细细的,怕分量过重,这只为了表示其地位之尊崇。金箸我尚未见过,恐怕未必中用。箸之长短不等,湖南的筷子特长,盘子也特大,但是没有长到烤肉的筷子那样。

  西方人学习用筷子那副笨相固然可笑,可是我们幼时开始用筷子的时候,又何尝不是像狗熊耍扁担?稍长,我们使筷子的伎俩都精了——都太精了。相传少林绝技之一是举箸能夹住迎面飞来的弹丸,据说是先从用筷子捕捉苍蝇练成的一种功夫。一般人当然没有这种本领,可是在餐桌之上我们也常有机会看到某些人使用筷子的一些招数。一盘菜上桌,有人挥动筷子如舞长矛如野火烧天横扫全境;有人胆大心细彻底翻腾如拨草寻蛇;更有人在汤菜碗里捡起一块肉,掂掂之后又放下了,再捡一块再掂掂再放下,最后才选得比较中意的一块,夹起来送进血盆大口之后,还要把筷子横在嘴里吮一下。于是有人在心里嘀咕:这样做岂不是把你的口水都污染了食物,岂不是让大家都于无意中吃了你的口水?

  其实口水未必脏。我们自己吃东西都是拌着口水吃下去的,不吃东西的时候也常咽口水的。不过那是自己的口水,不嫌脏。别人的口水也未必脏。我不相信谁在热恋中没有大口大口咽过难分彼此的一些口水。怕的是口水中带有病菌,传染给别人或被人传染给自己都不大好。毛病不是出在筷子上,是出在我们吃的方式上。

  六十多年前,我的学校里来了一位教英语的老师。我只记得他姓钟,外号人称“钟善人”。他在学校及附近乡村里狂热地提倡两件事:一是植树;一是进餐时每人用两副筷子,一副用于取食,一副用于夹食入口。植树容易,一年只有一度,两副筷子则窒碍难行。谁有那样的耐心,每餐两副筷子此起彼落地交换使用?如今许多人家以及若干餐馆,筷子仍是人各一双,但是菜盘汤碗各附一个公用的大匙。这个办法比较简便,解决了互吃口水的问题。东洋御料理老早就使用木质的短小的筷子,用毕即丢弃。人家能,为什么我们不能?我愿将象牙筷子、乌木筷子以及种种珍奇贵重的筷子都保存起来,将来作为古董赏玩。

  作者简介

  梁实秋(1903—1987),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曾与徐志摩、闻一多创办新月书店,主编《新月》月刊。后迁至台,历任台北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英语教研所主任、文学院院长、台湾国立编译馆馆长。代表作有《雅舍小品》、《雅舍谈吃》、《看云集》、《偏见集》、《秋室杂文》、长篇散文集《槐园梦忆》等,译有《莎士比亚全集》

  等,主编有《远东英汉大辞典》。

  心香一瓣

  作为文化名家,梁实秋先生的散文以淡雅、幽默的风格著称。本文通过对圆桌与筷子的描写,对比了中西方的饮食与礼仪文化,诙谐、幽默,耐人寻味。

  随着社会的发展,饮食与礼仪文化也变得越来越讲究。这些变化说到底,是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反映,人们越来越注意尊重彼此的权利和利益。而驱动这些变化的正是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所以,圆桌与筷子的话题背后,是文化与文明的主题。

  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就是沿着这样的轨迹前进的。
。。c o mt;xt;小;说天;堂



第16章 略论吃饭与打屁股


  唐彛

  年代毫不停留地过去了,一张给塞米饭的嘴,一个给挨打板子的屁股,这便是中国历史的经纬。

  仿佛是陀罗雪维支说的吧:中国的皇帝用两件法宝治理天下,一件是米饭,另一件则是板子。他用米饭来养活所谓良民,却又用板子去鞭打莠民的屁股。在这“礼仪之邦”里,大家相信一切坏主意都从屁股里出来,它才是首先应该挨打的东西。

  然而皇帝们又往往找不出真正该打的屁股来。这结果便是错打和乱打。以米饭和板子来治理的天下,到底还是断送在米饭和板子里。因为他们不但错打了屁股,凡所养活的,也不过是一群毫无人气的奴才——然则又如何会有了不起的作为。他们填饱肚子,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