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年轻时做新鲜事_林丹环 >

第14章

年轻时做新鲜事_林丹环-第14章

小说: 年轻时做新鲜事_林丹环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浮而渐次呈现在我们眼前。

  为了耽于幻想而不愿过早获得,这正是读者的心理,它促使我们随着作者一道在共同的情感领域里尽情漫步,观赏珍奇。我用了“尽情”两个字,实则我们的兴致未必能随心所欲地膨胀,我们是无权随意增补幻想的,因为作品的内容是和谐严谨的,词句是有限的,凭空幻想纯属徒劳无益。

  你熟悉翻动书页时所发出的悉率声音吗?如果你无法从中辨析出命运的颤音和结局的征兆,这说明你还不是真正的读书人。要知道,一场音乐会、一场戏或一段朗诵是不能任意中断的,但作为读者却有这个自由。只不过读者往往不是利用这种自由去回味读过的内容,或拟测未来的情节,而是中断小说情节的发展,以腾出时间来咀嚼自己的人生经历。我就有这样的感觉,每当我重新回到作品中来的时候,总是要略微复习一遍前面的内容,仿佛想要再度积蓄起自己的兴致。

  如果不这样做就会觉得若有所失,觉得失掉了前面的内容,的确,优秀小说是不容许随意抽取片段的,不论手段多么巧妙,即便是配以分析也总不能被人接受。不是吗,优秀小说本身就杜绝了任何形式的简化或综述。相反,劣等小说却恰恰像被阉割过似的,只剩下事件和线索的罗列,一切似乎是为了向读者解释,唯恐读者理解不了下文。

  其实,我读书的目的倒并不是为了理解,而是为追索。

  要想追索,光凭精神准备还是不够的。我发现侦探小说的情节总是发展飞快,然而这类小说的迷人之处并不单单在于它的神秘性。我的理由是,倘若写得好,人们同样愿意反复阅读。似乎可以说,小说遵循的原则之一就是时间原则。要知道,应当发生的事不必顷刻间就发生。“您的第一个欲望是平庸的,”那位老商人道,“我可以使它变成现实;不过,我还是先省了这道麻烦,以便为您今后生活中的事操心吧。”这位老商贩俨然像一尊隔岸观火的神,任事态平淡无奇地发展,就像拉斐尔每次遇到他的三个朋友必然同去吃夜宵一样,毫无例外,毫无变化。不过,这些琐事看似平淡,却正代表了生活中严肃的一面。巴尔扎克的思想永远是那样正确,实在令人为之折服。这也正是他的天才在创作中的体现,他善于将平凡的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

  心香一瓣

  书是良师,读旧书如见故人,看新书如遇新知。读书的乐趣在于可以预知,可以想象,可以获得思维的乐趣。

  古人曾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而老年读书则如台上观月。”读书的乐趣正在于这渐入佳境的过程。年轮在岁月的轮回中不断地增长,我们的阅历也在时光的流逝中不断地加深,读书的收获也从青年时的猎奇到中年时的洞悉与深味,再到老年时的一览无余、大彻大悟。

  其实,人生本来就是一部无字之书,读懂人生需要慢慢咀嚼、仔细品味。你可以回忆往昔、畅想未来,但却不能省略现在。学会了读书,就学会了阅读人生。
ww w 。 xia oshu otxt mt…xt…小…说…天。堂



第43章 与书为友


  '英'塞缪尔·斯迈尔斯(郑平译)

  欲知其人,常可观其所读之书,恰如观其所交之友。与书为友如同与人为友,都应与其最佳最善者常相伴依。

  好书可引为诤友,一如既往,永不改变,耐心相伴,陶陶其乐。当我们身陷困境或处于危难,好书终不会幡然变脸。好书与我们亲善相处,年轻时从中汲取乐趣与教诲,到鬓发染霜,则带给我们以亲抚和安慰。

  同好一书之人,往往可以发现彼此间习性也有相近,恰如二人同好一友,彼此间也可引以为友。古时有句名谚:“爱我及犬”,若谓为“爱我及书”,则更不失为一智语。人们交往若以书为纽带,则情谊更为真挚高尚。对同一作家之钟爱,使人们的所思所感,欣赏与同情,都能交相融会。作家与读者,读者与作家,也能相知相通。

  英国文艺评论家赫兹利特说:“书籍深透人心,诗随血液循环。少小所读,至老犹记。书中所言他人之事,却使我们如同身历其境。无论何地,好书无须倾尽其囊,便可得之。而我们的呼吸也会充满了书香之气。”

  一本好书常可视作生命的最佳归宿,一生所思所想之精华尽在其中。对大多数学人而言,他的一生便是思想的一生,因此好书即为金玉良言与思想光华之总成,令人感铭于心,爱不忍释,成为我们相随之伴侣与慰藉。菲力浦·西德尼爵士言:“与高尚思想相伴者永不孤独。”当诱惑袭来,高尚纯美的思想便会像仁慈的天使,翩然降临,一扫杂念,守护心灵。高尚行为的愿望随之产生。良言善语常会激发出畅举嘉行。

  书籍具有不朽的本质,在人类所有的奋斗中,唯有书籍最能经受岁月的磨蚀。庙宇与雕像在风雨中颓毁坍塌了,而经典之籍则与世长存。伟大的思想能挣脱时光的束缚,即使是千百年前的真知灼见,时至今日仍新颖如故,熠熠生辉。只要拂动书页,当时所言便历历在目,犹如亲闻。时间的作用淘汰了粗劣制品。就文学而言,只有经典名言方能经久传世。

  书籍将我们引入到一个高尚的社会,在那里,历代圣人贤士群聚,仿佛与我们同处一堂,让我们亲聆所言,亲见所行,心心相印,欢悦与共,悲哀同历。我们仿佛也嗅到他们的气息,成为与他们同时登台的演员,在他们描绘的场景中生活、呼吸。

  凡真知灼见绝不会消逝于当世,书籍记载其精华而远播天下,永成佳音,至今为有识之士倾耳聆听。古时先贤之影响,仍融入我们生活的氛围,我们仍能时时感受到逝去已久的人杰们一如当年,活力永存。

  心香一瓣

  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是人类最好的朋友。一书在手,可解疑惑,可扫愚昧,可抚心灵……书籍,纳宇宙之文章,汇人类思想之精华,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与好书为伴,如交良师益友。以书为师,似与先贤对话,如同今哲低语,以明净的心灵与智者谈论宇宙人生。以书为友,如同找到了一生的伴侣。当你痛苦时,书给你抚慰;当你困惑时,书给你解疑;当你迷茫时,书给你指路;当你消沉时,书给你振作。

  没有书籍的人生,就像没有空气和阳光的星球,只能是死寂一片。热爱读书吧,让生命从呼吸书香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wwW、txt。小说。天+堂



第44章 论创造


  '法'罗曼·罗兰(佚名译)

  生命是一张弓,那弓弦是梦想。箭手在何处呢?

  我见过一些俊美的弓,用坚韧的木料制成,了无节痕,谐和秀逸如神之眉;但仍无用。

  我见过一些行将震颤的弦线,在静寂中战栗着,仿佛从动荡的内脏中抽出的肠线。它们绷紧着,即将奏鸣了……它们将射出银矢——那音符——在空气的湖面上拂起涟漪,可是它们在等待什么?终于松弛了。永远没有人听到乐声了。

  震颤沉寂,箭枝纷散。

  箭手何时来捻弓呢?

  他很早就来把弓搭在我的梦想上。我几乎记不起何时我曾躲过他。只有神知道我怎样地梦想!我的一生是一个梦。我梦着我的爱、我的行动和我的思想。

  在晚上,当我无眠时,在白天,当我幻想时,我心灵中的谢海莱莎特就解开了纺纱竿。她在急于讲故事时,把她梦想的线索搅乱了。我的弓跌到了纺纱竿一面。那箭手,我的主人,睡着了。但即使在睡眠中,他也不放松我。我挨近他躺着,我像那把弓,感到他的手放在我光滑的木杆上。那只丰美的手、那些修长而柔软的手指,它们用纤嫩的肌肤抚弄着在黑夜中奏鸣的一根弦线。我使自己的颤动融入他身体的颤动中,我战栗着,等候苏醒的瞬间,那时神圣的箭手就会把我搂入他怀抱里。

  所有我们这些有生命的人都在他掌中。灵智与身体,人,兽,元素——水与火——气流与树脂——一切有生之物……生存何足道!要生活,就必须行动。您在何处,primnsmovens?我在向您呼吁,箭手!生命之弓在您脚下横着。俯下身来,捡起我吧!把箭搭在我的弓弦上,射吧!

  我的箭如飘忽的羽翼,嗖地飞去了。那箭手把手挪回来,搁在肩头,一面注视着向远方消失的飞矢;而渐渐地,已经射过的弓弦也由震颤而归于凝止。

  神秘的发泄,谁能解释呢?一切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此——在于创造的刺激。

  万物都期待着在这刺激的状态中生活着。我常观察我们那些小同胞,那些兽类与植物奇异的睡眠——那些禁锢在茎衣中的树木、做梦的反刍动物、梦游的马、终生懵懵懂懂的生物。而我在它们身上却感到一种不自觉的智慧,其中不无一些郁悒的微光,显出思想快形成了:

  “究竟什么时候才行动呢?”

  微光隐没。它们又入睡了,疲倦而听天由命……“还没到时候呢。”

  我们必须等待。

  我们一直等待着,我们这些人类。时候毕竟到了。

  可是对于某些人,创造的使者只站在门口。对于另一些人,他却进去了。他用脚碰碰他们:

  “醒来!前进!”

  我们一跃而起。咱们走!

  我创造,所以我生存。生命的第一个行动是创造的行动。一个新生的男孩刚从母亲子宫里冒出来时,就立刻洒下几滴精液。一切都是种子,身体和心灵均如此。每一种健全的思想是一颗植物种子的包壳,传播着输送生命的花粉。造物主不是一个劳作了六天而在安息日休憩的有组织的工人。

  安息日就是主日,那伟大的创造日。造物主不知道还有什么别的日子。如果他停止创造,即使是一刹那,他也会死去。

  因为“空虚”会张开两颚等着他……颚骨,吞下吧,别作声!巨大的播种者散布着种子,仿佛流泻的阳光;而每一颗洒下来的渺小种子就像另一个太阳。倾泻吧,未来的收获,无论肉体或精神的!精神或肉体,反正都是同样的生命之源泉。“我的不朽的女儿,刘克屈拉和曼蒂尼亚……”我产生我的思想和行动,作为我身体的果实……永远把血肉赋予文字……这是我的葡萄汁,正如收获葡萄的工人在大桶中用脚踩出的一样。

  因此,我一直创造着。

  心香一瓣

  生命如弓,梦想如箭。有的人,虽无优质材料制成的弓箭,却能将梦想之箭完美地射出去;有的人,虽有良弓在手,却总是发不出精彩一射。

  何以有此悬殊?二者的创造性发挥得不一样。

  一切生命的意义都在于创造的刺激,正是这种刺激激活了潜藏在每个人生命内部的能量。没有创造,就像空有良弓良箭在手而无射中的目标。

  “我创造,所以我生存。”正如作者所言,创造是倾泻的阳光,是巨大的播种者撒下的种子。释放你的创造力吧,让人生来一个烟花般的华丽绽放。
t,xt,小,说,天,堂



第45章 论教育(节选)


  '美'爱因斯坦(佚名译)

  在教育方面,我可不敢妄称权威。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睿智和善良的人们已经就教育问题进行过阐述,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作为一个不太懂教育的门外汉,我深知需要鼓起极大的勇气才敢站在这里。因为,除了经验和信仰,我并无其他可资借鉴的东西。假如我们今天的讨论纯粹属于科学的范畴,也许,仅凭这些倒已足够令人信服。

  不过,关于人类的心智活动,则又有所不同。

  在这儿,光有真才实学还不够;相反,必须不断努力去更新知识,这样它才不至于湮灭。人类的知识仿佛一座竖立在沙漠中的大理石雕像,随时都有被流沙掩埋的危险。必须用勤劳的双手细心呵护,它才能始终在阳光下发出耀眼的光芒。我愿自己也加入这呵护的行列。

  多少年来,学校一直是传承和推动文化知识的最重要途径。今天,伴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飞速发展,家庭作为传统认知和教育担当者的作用已日渐衰微,因此,学校的重要性就比以往显得更加突出。可以说,当今的人类社会,其薪火相传和繁荣昌盛,无不需要大力仰仗学校之功。

  有时候,人们仅仅把学校看做是向年轻一代灌输大量知识的工具。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知识是死的,而学校服务的对象却是活的。学校应该培养年轻人的集体意识和能力,使之更好地为社会的福祉贡献力量。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允许扼杀个性,允许个人沦为集体的附庸,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