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辩论词名篇快读_李天道-第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汲潮心中更加得意,他按下这个伏笔,开始引诱李克进入第二个伏击圈。
“接着说,从海军陆战队退役后,你干什么去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我退役,同我的夫人一同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接着我们考取了富布赖特奖学金,于1948年10月21日来到你们国家,我夫人进入燕京大学,我进入清华大学。”
“你们进修什么课题?”
“我的夫人选的是中国诗歌。我学先秦文学,专攻管子。”
汲潮用手势止住李克:“你解释一下,什么是管子?”
“管子么?当然不是自来水管子喽。”李克认为正好显示一下自己的学问,以弥补刚才在日语对话中的失利。“管子,名夷吾,字仲。是你们东周时齐国的相国。管子,既是对管仲的尊称,又是对管仲着作的统称。”在李克看来,对方可以说上一口流利的日语,却未必能对管子知之一二。他撇撇嘴,露出一个得意的冷笑。
“那么,我倒要请教了:孟子之论管子也,与孔子异。孔子虽有器小之讥,偶有微词,而一则称之曰如其仁如其仁,再则叹之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孟子之论管子,轻薄之意溢于言外,常有彼哉彼哉羞与为伍之心。嘻,其过矣。”汲潮想起同周英一起听老先生讲课时的情景,不由得也背着手,迈着四方步,抑扬顿挫拿腔拿调地背诵一段。说实在的,再往下面他也背不出来了,但是面对一个外国间谍,这些也就足够了。“请解释一下,管子专家,这些话出自哪里?是什么意思?”
“管子专家”目瞪口呆。
汲潮踮着脚笑了。“这段话出自梁启超的《管子评传》第一章“绪论”的第二段,意思是孔子十分推崇管子,而孟子则轻薄管子甚至羞与为伍。”他踱回到座位上,“管子专家,您瞧我说得对吗?”
“管子专家”闭上双目不作回答。
汲潮喜形于色:“老马识途,总该知道了吧?”
李克睁开了眼睛,“这个当然知道,老的马,年纪大的马,认识道路。”他把双手一摊,“就是这个意思。”
汲潮笑道:“你这叫望文生义,就算你答对了,那么,出处呢?”
李克只顾翻白眼。
“这个典故出自《韩非子·说林》。”汲潮讲述了这个典故的来历……
“专家先生,您瞧我说的对吗?”
这时候,李克已经隐隐意识到自己被审讯员诱进了飞砂走石的迷谷,进退为难。“要中他的圈套了。”他暗自嘀咕,伸出手不停地搔着耳根,以掩饰心中的不安。
“上边提到的三个问题都是有关管子的常识,你这位管子专家却茫然无知。”汲潮提高了调门,毫不掩饰对李克的揶揄。“这不是很奇怪吗?看来你对管子的学问很不在行啊。”
李克尴尬地耸耸双肩。
。t…xt…小…说…天。堂
第43章 你始终在从事一项见不得人的勾当(2)
汲潮步步为营:“你说你在美国海军陆战队当了三年的日语翻译,可是你的日语却说得这样蹩脚;你说你在中国专攻管子,可是你的学业却如此糟糕。这怎么能让人相信你在美国海军陆战队仅仅是一个翻译,在中国仅仅是一名学生呢?结论只有一个——”汲潮握着烟斗的手几乎触到李克的大鼻子,“你的心思没有用到翻译工作上,你的功夫也没有使到学术研究上。你始终另有使命,你始终在从事一项见不得人的勾当!”
“不,先生,不!”李克像弹簧一般站起,涨红了脸,无力地争辩着。当他遇到汲潮那含意嘲讽的目光时,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失态,而失态恰好证明自己的心虚。这样一急,全身的汗腺活跃起来,汗珠从额头鬓角滴滴哒哒往下滚,在脚下浇出一片湿印。
到这时再进行政策攻心,是再适当不过了。汲潮放低了调门,听起来颇有点牧师布道的味儿。“就你的罪行来说,判你的刑,轻不了。你的问题,不是判不判刑的问题,而是多判几年少判几年的问题。多判与少判,看什么?就看你的认罪态度。坦白从宽,抗拒从严。”
在这个节骨眼上讲这番老生常谈,要比在一般情况下讲它效果大十倍。平时这番话是耳旁风,这时却是摧肝裂腑的重锤。李克身体摇晃了一下,口内含混不清地咕哝了一阵。然后抬起脸,露出一副可怜相:“可以让我再想想吗?”那声调里掺杂着惶恐、惊惧与哀求。
汲潮手里有一张王牌,那是由西雅图寄来的一封信,不知埃布伦上尉和他的同事是喝多了还是没睡醒,在信封上竟然毫不隐讳地用英文写上“李克·莱姆特上尉启”的字样。出示证据,还为时过早。巧使证据,进行暗示,却能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你可以回去了。”汲潮说得满轻松,目的是松弛一下李克紧绷着的神经,目的是在这个回合的尾声再出其不意地打出个小高潮。一语双关地说道:“好好想想,不该忘的别忘了,干你这一行的,脑筋错不了,是吧,李克·莱姆特上尉。”
这一招果然收到了敲山震虎的效果,李克显得十分震惊,慌乱间把椅子碰得东倒西歪。
之后,汲潮利用打开的缺口,不断揭露对方的自相矛盾,最终迫使李克老实供认了自己的间谍犯罪活动。后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对夫妇作出了公正的判决。
妙语佳言
你说你在美国海军陆战队当了三年的日语翻译,可是你的日语却说得这样蹩脚;你说你在中国专攻管子,可是你的学业却如此糟糕。这怎么能让人相信你在美国海军陆战队仅仅是一个翻译,在中国仅仅是一名学生呢?结论只有一个——你的心思没有用到翻译工作上,你的功夫也没有使到学术研究上。你始终另有使命,你始终在从事一项见不得人的勾当!”
论辩技巧
以上审问中,汲潮主要运用设陷法即巧设圈套,请君入瓮之法,以巧妙而犀利的语言攻势和心理迫使高傲的受审者认输并交代罪行。
在论辩中,设陷法是预设圈套,暗设陷阱,诱使对方自陷罗网,落入陷阱的一种雄辩艺术。在论辩中,单刀直入正面进攻的战术固然是必要的,但是,由于论辩的复杂性,论辩中常常会出现胶着状态,即对方死守其立论,不论你如何进攻,对方只用几句话来应付。这时如果仍然采用正面进攻的方法,必然收效甚微,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尽快调整进攻手段,采取迂回的方法,从看来并不重要的问题入手,巧设陷阶,诱使对方离开阵地并落人圈套,逼其就范。
设陷术在论辩中施行的步骤,第一是“引”,第二是“围”,第三是“制”。
“引”,就是摆出某一问题,让对方按照你的思路回答问题或发表看法,设法让他落下活柄。你的意图要相当隐蔽,不能让对方有丝毫察觉。
如以上审问中,汲潮设置一系列提问让李克按照他的思路回答问题或发表看法:“是华盛顿市还是华盛顿州?”“怎么,华盛顿市不是就在华盛顿州境内吗?”“如果你这样认为,你就根本不配做一个美国公民。”“在二战期间,你在哪个部队服役?”“我已经说了不止一次了,从1944年起我就在海军陆战队服役。”……这些可谓之“引”。
“围”,就是抓住对方的破绽,堵死他的退路,反戈一击,使对方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有苦难言。
如以上审问中,汲潮忽然操起日语:“你用日语谈谈你当翻译的情况。”李克吃惊不小,他打了个愣,眨着眼珠小心翼翼地挑选词汇,词与词之间拖着长长的“哦——哦——”说明他还不能用日语进行思维。……“不可否认,你会说日语,也的确可能当过日语翻译。但是,你的日语水平如此低下,低下得令我吃惊,这就使人难以相信你能够以日语为主要职业!”“不,不。”李克找不出适当理由来自圆其说,只好缄口不语了。……这些可谓之“围”。
“制”,就是通过“围”,使对方最终接受你的某一结论或观点,俯首就擒。
如以上审问中,后来汲潮有力推断道:“你说你在美国海军陆战队当了三年的日语翻译……结论只有一个——你的心思没有用到翻译工作上,你的功夫也没有使到学术研究上。你始终另有使命,你始终在从事一项见不得人的勾当!”“不,先生,不!”李克像弹簧一般站起,涨红了脸,无力地争辩,但因做贼心虚,汗冒如雨,欲盖弥彰。汲潮乘胜攻击,终审问清楚,大获全胜。
值得指出的是,运用设陷术时,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圈套要设好。在揣摩对手心理状态的基础上,主动以进攻者的姿态发问,或假设其事或虚言夸张,巧布疑阵,设好“口袋”,诱使对方上钩,为后面反击张本。
第二,引诱要巧妙,即要在“引诱”上下功夫。可以采用障眼法,巧布疑阵,不露痕迹,以免被对方识破而功亏一篑。当对方不轻易上钩时,便辅之以激将法,来尽快诱使对方说出或同意与你准备坚持的观点相类似的观点,进入预先设好的圈套;也可以设计多种问题,即暗设多种机关,一问不成又接着第二问,环环相套,步步紧逼。问的时候,要明松暗紧,明将对方慢慢引入埋伏圈内,暗中却极其细心地倾听对方的回答,从中寻找漏洞,一旦得手便立即关门打狗,收网捕鱼。
第三,反击要有力。一旦辩论对手已经进入“口袋”,就应不失时机地扎紧袋口,迅速出击,突然抛出最有力的论点和论据,使对手措手不及,无言以对,不给对方以回旋的余地,辩得对方哑口无言,这是辩论所追求的最佳境界。
相关链接
1954年初冬,中南海警卫局押来一个人。来人自称是蒋介石的副官,从台湾来,负有特别使命,求见毛泽东主席。此人先由别的预审员审讯。罪犯“顶牛”。他说,他的特别使命,唯有见到毛泽东先生本人,才能说出。除此之外,无可奉告。后来,移交给汲潮审讯。
汲潮没有马上提审他,却提审了好几个在押的台湾特务。汲潮觉得胸有成竹了,这才提审那位“蒋总统副官”。审讯,仿佛像聊天一般进行。“你刚从台湾来,对台湾的情况当然是很熟悉的。我想请教一二。”汲潮说道。“岂敢,岂敢。”“副官”显得很谦虚。“请问,台北有电车吗?”“有,有。”“是有轨的,还是无轨的?”“都有,都有。有轨电车,一开起来叮当叮当响。”“台湾的国防部在哪里?”“在台北中山大道呀!”“台湾有京剧团吗?”
“有,有,有好几个呢!”“名角是谁?”“李砚秀呀。”“蒋介石的牙齿怎么样啦?”“牙齿?他的牙齿不是挺好的吗?”轻轻松松地聊一阵,汲潮心中就明白了:坐在面前的,哪里是蒋介石的“副官”?明明是一个冒牌货,一个手段并不十分高明的诈骗犯!
原来,汲潮事先提审那些在押的台湾特务,从他们那里得知台北没有有轨电车;国防部在台北重庆路;台湾只有一个京剧团;李砚秀根本不在台湾,不久前汲潮还在北京看过李砚秀的演出;蒋介石满口假牙,绝非“牙齿挺好的”。作为蒋介石的“副官”,怎么连这些普普通通的问题都答得牛头不对马嘴?“副官”招架不住了,不得不如实交代:他本是一个越狱潜逃的历史反革命犯。他异想天开,以为假装蒋介石的“特使”,即使见不到毛主席,那么,根据“不斩来使”的惯例,会“放”他去台湾……汲潮审理了上千桩形形色色的案件。他能够用智慧使罪犯不得不坦白交代,这充分说明,审讯是继侦察、逮捕之后进一步查明案情的重要步骤。
xiAoshuotxT。cOM^t*xt…。小%说天。堂
第44章 李达与毛泽东之间的一次论辩
李达
1958年
背景导航
李达(1890…1966),着名哲学家。字永锡,号鹤鸣,笔名立达、鹤、胡炎、江春等。湖南零陵岚角山镇(今属冷水滩市)人。1911年入北京京师优级师范读书。1913年赴日求学,后因病回国。1917年再次赴日,考入日本第一高等学校(即东京帝国大学)学习,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920年回国。与陈独秀、陈望道等人共同发起在上海建立共产主义小组,并代理小组书记,任《共产党》月刊主编。1921年出席中共一大,当选为中央局宣传主任,主持建立人民出版社。后任上海平民女校业务主任(校长)、湖南自修大学校长,主编《新时代》
杂志。1923年自动离党,任湖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后改为湖南大学法科)学监、教授,中央军事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