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娱之黄金年代-第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咱们就不不举汤姆汉克斯在《阿甘正传》里面的口音,咱就说说布拉德皮特,人家可是正宗的偶像演员吧,可他为了出演《无耻混蛋》愣是把自己一口正宗的纽约腔改成了土到掉渣的南方口音,这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
“我们的一些港。台艺人呢?连普通话都说不好,更别指望他们说点地方方言了。”
“台词,肯定是演员的基本功吧!但是很多港。台演员连最起码台词能力都不具备!不是我看不起这些人,你连台词都说不清楚,还想让我用你?这不是扯淡嘛!”
“这次解释清楚了吧,以后不许说我对港。台演员有偏见了!你们这不是搞事情吗!”
“好了,说说这期内容。我准备做一个长期系列,就是有关电影的一个系列。”
“第一期咱们就来说说HK电影!”
“提到HK电影,我估计各位应该都知道,曾经的HK被称为东方好莱坞,HK电影业远销东南亚、东亚地区!”
“HK电影上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末期约30年,这个时代诞生了李晓龙,辰龙等巨星,有《精武门》、《唐山大兄》、《警察故事》等等代表作品。”
“但是现如今呢,已经很难看到影响力大的纯粹的HK电影出现了,于是很多人说HK电影衰落了。”
“有一种观点是这么说的,HK电影的辉煌并不是因为精彩程度而是因为当年我们的观影层次太低,也没经历过好莱坞大片的洗礼,所以才会理所当然的认为HK电影精彩绝伦!所以,当年的HK电影的水平本来就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高,只是我们给了他很高的评价。今天,HK电影也没退步到哪,只是相对来说进步太小了!”
“我不太赞成这种观点,我认为HK电影确实曾经辉煌过!”
“六十年代的《唐山大兄》《精武门》七十年代的邵氏公司,八十年代的群雄争霸,带给我们的经典电影太多太多。”
“即使放在现在的观影程度而言,这些都属于不可多得的电影!”
“所以,HK电影一开始确实领先整个华语电影圈一大截!”
“那么,他们是怎么玩砸的呢?”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HK电影为什么辉煌?这和HK的经济发展,政治变革,社会变化是分不开的。六十年代的HK是什么景象呢?经济开始起飞,商贸逐渐繁荣,人口迅速增加,文化日益多样,地区影响力迅速崛起,在这种环境大背景下,加上以邵氏电影公司为代表的商业资本投资电影产业,HK电影业在获得了充裕资金的滋润后,迅速崛起,不论是产量还是质量在当时的年代都是亚洲领先的。HK一度成为好莱坞之后世界第二大电影产地,并在东亚、东南亚国家建立了自己独有的影响力。”
“为什么当年的HK电影能在东亚和东南亚势如破竹呢,这就是当时这些国家的国情决定的,日韩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形成有规模的电影产业,而东南亚国家的实力说实话来讲离HK差了点,首先经济起飞时间就晚了十年。并且东南亚大量的华人也为HK电影的快速及普遍的接受提供了可能。”
第六十二章 HK电影是怎么衰败的?
“电影,从根本来说属于文化产业,想要让电影产业得到兴盛,必须有与之相匹配的经济实力,也就是俗称的市场。”
说到这,沈临端起了茶杯,抿了一口。
“当年的HK电影拥有着广阔的华人市场,从东南亚到东亚,很多人都喜欢港片。投资电影事业成为了当年的HK商人们第二喜欢做的事情,这里提一下,排在第一的是房地产!”
“随着光艺、电懋、邵氏等大型制片企业的出现,电影产业开始转型,从独立制片转向流水线式的生产,电影产业规模越做越大,越来越系统化。当时的电影总结为两个字‘高产’!电影制作公司多的数不胜数,比较知名的有:英皇,银河映像,邵氏,中国星,嘉禾,寰亚等等,每年制作的电影像生产香肠一样源源不断,不仅满足了HK本地的市场需求,在亚洲和其他区域也都供不应求,当时流传一句话:在HK最赚钱的两件事,一个是卖白粉,另一个就是做电影!”
“这种盛况持续到八十年代末,突然有一天人们惊奇地发现做电影居然不赚钱了!”
“为什么呢?同质化太严重了,也就是更风现象太多!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王晶导演执导了《赌神》在本埠大卖了4000多万,然后他在同一题材上又拍摄了十几部片子,比如《至尊无上》《赌侠》之类的,据说明年跟大家见面的《澳门风云》也是一部赌片!”
“咱就不说其他导演执导的一些赌片了,简直不胜枚举!”
“其他的一些题材,僵尸片、屎尿类恶搞片、警匪片都让他们拍烂了,坚决不肯创新!也绝不拍大制作,喔,我们辰龙大哥拍过《我是谁》花了将近一个亿港币,但是亏了钱!”
“哲学讲内因决定外因,用在这里特别恰当。我在上面已经说了,HK电影在辉煌的三十年里主要还是以刀光剑影、鬼哭神嚎的武侠片、功夫片、鬼片为主的,这一方面是制片公司追求商业效益的直接手段,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作为一个只有600万人口,实体规模只有台弯的四分之一、日本的二十分之一、洛杉矶市的三分之一(更何况好莱坞有三亿人口的广大腹背),充其量也就只能和新加坡一较高下的。”
“近代的一个世纪里才发展起来的海边城市来说,缺乏深厚的文化积淀,进而缺乏电影制造的想象空间与素材空间,从而造成HK电影难出宏伟大作!这一点才是HK电影走向衰落的最根本原因!”
“外因有很多,我们一一分析,首先时代进步、群雄崛起!”
“六七十年代的HK电影在东亚、东南亚颇有一枝独秀的感觉,而进入90年代之后,HK电影却直接面对着三个劲敌:电视剧、西方大片、土著豪强崛起!”
“首先在世界范围内,电视的普及、电视剧的崛起将一大批电影市场活脱脱的剥离了。96年后,韩剧横扫亚洲就是一个典型表现。
另一方面,进入90年代之后,好莱坞突然意识到了要进攻全球市场,于是果断的就来了,而且一发不可收,现在HK电影的票房记录依然是泰坦尼克号创造的!就这样,以好莱坞为首的西方大片用了大概十年的时间彻底将港片击倒,进入新世纪的这些年,每年HK电影票房排行榜前十中能有一部本土电影就算很不错了!
而HK电影人肯定要追赶啊,但是由于一些个原因,迟迟追不上,反而越发差距越大,这就又回到了内因上——缺乏深厚内功是很难站直的。
人家好莱坞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有着强大的电影制作工业流程,HK有什么?
97以后,HK电影在海外市场上开始节节败退,本土市场失守,1999年开始票房冠军线几乎都徘徊在3000万元线左右。HK电影还是那些HK电影,草根喜剧片、功夫武侠片、热血英雄片,明星还是老三张,是新生代明星的演技不如前辈吗?是HK电影的制作技术退步了吗?是广电X局开始插手HK本土电影的制作了吗?通通都不是的,只是老三样不再受到市场的欢迎了。观众们看腻了这些电影花样,开始追捧美国特效大片了!
然后说土著豪强,主要是以泰国、越南、马来西亚为主的东南亚小国的电影产业的长足发展,在这些国家国内市场,已经形成了本土片和好莱坞大片双雄争霸的局面,HK电影面对着双重夹击,几乎没有再现当年的可能!
这样随着外部条件的改变,HK电影的黄金年代一去不复返,但是如果当时HK电影界奋力搏一搏的话,或许局面要比现在要好,但是他们是不可能团结的!”
“我们来说说第二个原因,97HK的回归,HK电影界有着两个显著变化,第一是人才流走了,辰龙、周润法为首的几张大牌全部去了好莱坞,而近十年几乎没有有份量的新人出现,青黄不接已是不争的事实;第二是审核制度强化了,这对追求自由的HK电影来说打击是直接的。”
“还有一点,随着市场的变化,热钱不再涌进HK,拍电影已经不是香饽饽的产业,而HK则面临着十年发展的几乎停滞,相比周边的韩国、台湾、东南亚来说是在走下坡路的,这样一来,本来在文化积淀方面就有所欠缺的HK在资金和地区影响力方面都失去了优势,整个港区包括电影行业在内的衰落自然不可避免!”
“最后则是咱们内地市场兴起后,港式喜剧片由于文化差异失去竞争力,功夫武侠片受制于成本被内地的合拍片打败,热血英雄片受制于制度环境未能有所突破,恶性循环之下,投资压缩、人才离去,终至凋零,可叹可悲!”
“…说到这,可能会有人断章取义说我在抨击审查制度!肯定会有些脑回路不太正常的网友就直接把HK电影的衰落归结到了审查制度上面了!”
“对此,我只能表示呵呵!”
“咱们来捋一下有关HK电影衰落的历史,大规模衰落发生的确发生在1997…2002年这5年,但这个时候的HK电影并不是因为大陆市场的沦陷才导致的海外市场失利,事实上,HK电影在02年之前还没有真正进入大陆市场!2002年老谋子在拍完《英雄》之后,院线制改革,释放市场活力,大陆市场才开始起飞,HK电影才认识到大陆的重要性,开始大规模的进入。从这方面来说,大陆市场的扩大,对于HK电影来说应该是件好事,有了市场才有人看嘛!”
“另外,审查制度对大陆本土电影的抑制作用是同时存在的,不可能单独构成对HK电影的威胁。而且HK电影一直以来就有面向海外和大陆制作两个版本电影的手法。”
“再则说了即使审查制度放开,我们这些导演本身也可以制作江湖黑暗题材的电影,在适应本土文化上有天然的优势,HK电影也很难重拾辉煌。”
“且不说我们这些土著导演们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单是在合拍片方面,电影局已经给了你们不小的便利了!”
“吴白鸽要拍《赤壁》,我们中影依着他的性子,演员他要用WW的,答应了,国内一线花旦给他当配角,没问题。您是大导演,您有身份!排片也分量十足,结果呢?票房成绩还比不上咱们的《英雄》!”
“甚至一些HK演员殴打大陆演员的事情都被媒体压了下去,你们还想要我们怎样?”
还不够照顾你吗?
“要说审查制度,哪一个国家没有审查?而且审查最严厉的国家伊朗这两年却是佳片不断,《一次别离》随风而逝推销员等等片子!”
“所以,千万不要一刀切的把HK电影的衰落归结到电影审查方面,谢谢!”
“最后我要说一句,HK电影的的衰落,并不代表它不再做电影了,或者说在电影界地位不重要了。经过接近百年的积淀摆着,而且背后还有依旧庞大的娱乐业,HK仍然是一处电影重镇,而HK的电影人依旧会在华语电影中占有一席之地。”
第六十三章 角色安排
“现在的华语影坛不像几年前了,几年前电影资源完全掌握在几个大鳄手里,现在呢,娱乐开始呈多样化发展,京圈、沪圈、湘圈慢慢形成,而且随着市场化的进展,基本上有了资金就能介入演艺圈,娱乐业变得全民参与。”
“我知道说这些话可能有些人不爽,尤其是一些既得利益者,但市场是开放的,华语娱乐圈明显处在急速上涨时间段,娱乐圈已经从人的游戏慢慢变成钱的游戏!等再过几年,你再回头看看现在的票房成绩,就会觉得没什么了不起的!”
“好了,就说这么多,下一期,给大家分析下韩国电影的崛起!这期就到这里了,对了,通知个消息,本人下一部导演作品《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上映时间是11月9号,到时候大家多多支持啊!”
节目录制完,沈临跟李忠和商量了一下,决定以后尽量少说点娱乐圈的事情,毕竟沈临也是圈子当中的一员了。
这一个系列结束,沈临就不再讲诉娱乐圈的话题,准备说一些历史。
……
《失恋33天》的紧密宣传周期结束了,按理说,沈临也应该好好休息一段时间了。
但这货已经把两年的时间表排满了,压根没有预备休息时间。
马上进入《那些年》的筹备工作。
剧组整装待命,资金也早已就位,可特么就卡在了演员这个环节上!
一大早,沈临就接到了李晓萍的电话,让他去一趟光线。
轻车熟路走进李晓萍的办公室,办公室里有一男一女,男的是王恺,女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