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栖特种兵-第9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后进入他的书房,分宾主坐下。
历史上的叶巡抚,后来的两光总督,至死坚持一条,就不是不准洋人进入光州城。结果却被洋人打入城里,活捉了去。他实际是在为背后羸弱的满清顶缸。最后自己不但兵败被擒,还承担了所有的骂名。他被擒以后,宁死不屈,竟然被侵略者挟持到国外,承受了对一个高级官员最大的羞辱。在毫无希望的情况下,他依然坚持自己的知识分子气节,最后不屈绝食而死。
麦轲每逢看到这些,都不禁悲愤莫名。也不禁感叹中国人的气节,就这样被人骂了几百年的失败者,尚且有如此的节气,更别说那些被老百姓世代传颂的民族英雄了。
这事既然让我碰上了,我就尽力让悲剧避免发生吧。从昨天他能出席彼得的婚礼来看,也许事情大有转机。
于是,麦轲就向他提出要求。具体就是需要彼得派遣一条军舰送他回去,直到光西的桂港。他保证这条军舰和舰上的所有人员都遵守中国的法律。希望巡抚能够允准。
叶巡抚一听就大摇其头,连说,行不通!行不通!
接着向麦轲倒了一大桶苦水。原来他上头还有一个耆英。虽然是满清宗室成员,却是一位反复无常,权大无能的人。一会硬起来蛮不讲理;一会软起来又丧尽廉耻。我在他手下,有功全是他的。有错都是我。这还不说,关键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什么事情只要他插手,肯定坏菜。
看来这位湖北大知识分子也从那些满清人那里学会了东北俚语。用的还挺地道。
见叶名琛向他诉苦,麦轲也深表同情,这风箱里的耗子两头受气的滋味确实难受异常。又和他商讨了许久,才弄出来一个变通的方法。
这就是那个军舰不挂美国旗帜,不说自己是美国的船只,船员和士兵都穿便装,军舰本身也要伪装起来,出发和航行的时候要日宿夜行,而且要夹在船帮的船只中间。
即使这样,麦轲知道。这位巡抚也是冒了极大的风险。不过,这样的风险才能显露当事人的担当和心意。
最后对老叶对麦轲说,“老弟,我能为你做的就是这些了。倘若曝露了真相,你别说是我允许的。我还想这颗脑袋在肩膀上多呆几年呢。”
麦轲则再一次给他吃定心丸,让他安心。心里却说,我是有意挽救你,否则你的脑袋还真保不了几年了。有你这次通融,够朋友,我一定保你摆脱原来的卑屈结局。
确定了彼得和他一同回去。用军舰护航,麦轲回去的路上心情释然放松。再一次思考杀与不杀曾国藩的时候,忽然就有了答案。昨天睡觉之前,他花了一刻钟祷告。一直到刚才都没有得到圣灵明确的指引,现在他知道该怎么做了。
神让他穿越来这里,决不是轻而易举就改变历史,那不是神的旨意。如果简单地改变历史结局,就不用我们兴师动众了。我们来,主要是改变人。既然叶名琛开始改。曾国藩也能改。所有的人都能改变,只要神愿意。
不但被改变的人能改,改变人的人也能改。我们这些人中也有一半需要有生命的改变;已经改变生命的,也需要在这个环境中成长。
所有这一切改变,曾国藩其人,不管是他自己改变,还是使别人改变,都有重大的作用。
所以,我决不能硬性割断历史,让历史向不符合神旨意的方向嬗变。因此,我不但不能杀他,而且要从现在开始,就努力用基督教思想影响他。他的人最终是否得救,我不知道,也无法改变他的结局,我的责任是让他知道我该告诉他的。
他一边思考一边留意街道两旁的情景,发现这里的商业相当发达。有很多前店后居的临街建筑,挤满了街道两旁。许多货物,各种服务夹杂在一起。
抬头看看太阳,已经到了午饭时间,他也走到了离他住宿的客栈不远的地方,就信步走进了一家经营饮食的小店。
进去一看,咳,还真是巧了,曾国藩也正好在这里,大概二人的心思都差不多,一边吃个便饭,一边休息,然后就去参加下午的会谈。
既然碰到一块,就一起吃好了。二人也不客气,就各自点了两个菜,开吃起来。酒也不喝,二人对下午的会谈都很重视,唯恐喝酒误事。
这个小店烹调的显然是当地的菜系,虽然国藩事前要求多放辣椒,还是觉得偏于清淡。麦轲虽然各种菜系都能适应,口味上也是喜欢辣的。
这时只见老曾从怀里掏出一个瓷瓶,二寸多高,拔开顶头处的塞子,就向自己那边的菜上撒去。看那红红的细粉撒在菜上,麦轲才看清楚这是辣椒粉。开始还以为是鼻烟壶呢,甚至恶意地想到,这家伙不会是吸食福寿膏上瘾吧?
老曾没意识到对方的恶意猜测,友好地请麦轲尝尝他的珍藏。麦轲试了一下,果然辣度大增,起码是原来的三倍!经老曾介绍,麦轲才知道,他这种辣椒粉是用一种叫朝天椒的品种制成。他是无论在家还是出门都三餐不离的。
。
第1366章 谈判桌上交锋
麦柯带领他的诸子百家团队,进入了岳麓书院的主讲堂,这里是全书院聚众辩书的地方。
原来书院有个传统,虽然在最基本的原则上不能偏离,一些比较具体的原则上可以争论。
即使是对于最基本的原则,如何理解、如何遵行上面,也可以各抒己见。
总而言之,学术自由的风气很是浓郁。
因此,这个大厅规模很大,能装下几百人一起论道。
如果需要专题讨论,还可以进入大厅周围的小房间,加在一起,一共三十六个。
根据双方的议定,双方的代表队都进到了这里,所有的学生也都来了。
除了那个儒将摇篮班,那些人正在和羊种讨论,当然是动手动脚那种。
见到老曾露出不服气的神情,直起腰来要反驳他,麦轲轻轻摆手说,你先别急,听我给你解释,我说你片面的原因。不对的话,你再纠正我。
“首先,我说说你的孔孟之道坚持的核心是爱民,这个和整个孔孟之道的体系不符,和孔孟之道的遵行现状更不符。就说三纲五常吧。什么最大,其他的都要为其让路?”
“当然是君为臣纲!”曾侍郎脱口而出。
麦轲笑着望向他,“这你也知道吧,如果臣不对君仁、义、礼、智、信,绝对会被君杀的杀,罚的罚,甚至诛灭九族。这些人都是人吧,都是仁者爱人的对象吧?可是他们又都是“普天之下率土之滨的王臣”,必须遵守君为臣纲的根本原则。这个对不对,涤生?”
“当然不错,最大的臣子也是拌君如拌虎呀。”老曾老实回答。
“而对仁者爱人来说,这个顶多是对君的一条良好愿望,是没有任何约束力的。不但不是唯一能作到这点的君王的最根本的原则,而且一般的都不是。你还能说这个是孔孟之道的根本吗?”
老曾不吭声了,不但不肯定,连反对都不肯了。别管是作为曾涤生,还是作为曾侍郎。这个可是议论君王,掉脑袋的大罪。麦轲可以,他可不敢。
“算了。换个话题。说说你的基督教信仰,什么是全面的根本主张?”闷了好大一阵,老曾主动转移了话题。
“可以。不过我们记住一件事情,就是孔孟之道是服务君王的,这个已经很清楚。我们就拿这个主张来对比基督教信仰的主张。可以吗?”
“先这样吧。”老曾无奈的回答。官场上的人。所有的知识分子,谁不知道这点?不知道的也有过,吃饭的家什早搬家了。
“基督教有两大根本诫命:一条是爱神,一条是爱人。所以你所说的爱神,只是一个方面,而且是和日常生活缺乏联系的一面。知道你对基督教了解的太少了吧?”麦轲把个满清教授级的大知识分子,而且是专家级的高官说得脸色一阵阵发红。
不过他也真是有求知之心,抓住关键问题问,“爱神是缺少生活联系,这是怎么回事?”
麦轲给他详细解释了基督教信仰中关于爱神和爱人的关系。圣经明确教导和要求。神是看不见的,爱神就是要爱看的见的人,在教会里爱弟兄姊妹,像耶稣那样爱世人,甚至舍去生命。同时这个爱,就是和耶稣示范的爱一样,在罪人不值得爱的时候去爱,爱到极致,而不是为了得到什么,浅尝辄止。
麦轲最后强调。这样爱的原则,爱的对象,爱的程度,爱的标准。都不是停留在想一想就得,而是充满每天的生活,作为生命的流露。而不是向孔孟之道一样,许多时候只停留在思想层面,只要熟悉原则就非常高兴了。
一直侧耳倾听的老曾听到这话,不禁哈哈大笑。
“麦轲。看来你也是误解大成先师的“学而时习乎,不亦乐乎”这句话了!”
“不是不断地复习学过的东西,就让人很快乐吗?”麦轲疑惑地回答。他清楚地记得教他的老师就是这样讲的。
“当然不是!那个“习”不是复习,甚至不是学习,而是实习或者操作的意思。学到的东西当然只有做起来才让人欣喜快乐。否则总是重复那些学习过的东西,脑袋不疼死就不错了,哪里来的乐!”老曾这时才算调整好情绪,“我觉得,在联系生活实际方面,孔孟之道比基督教也不差呀,喔呵呵呵!”
好,这个算你正确。麦轲暗衬,也对自己的中国文化修养不足略感歉疚。不过,光有实践联系,而没有关键问题上的正确,依然于事无补。
别看曾国藩走的是和所有士人一样的路,学而优则士,他还真是有些与众不同。虽然他作到了正二品大员,是中枢六部的礼部右侍郎,却一直没有止息要把学到的孔孟之道实行起来的想法。他可不指望他的那些满清同僚。即使汉人同僚,也多是附从之辈,想的最多的是不要冒犯那些满清宗室皇族。
所以,当他和麦轲讨论到那个“习”的问题时,就把他这个多年的梦想给重新点燃。同时,这也让他有意无意之间,立定了今后他和太平天国对立到底的决心。
看到他又陷入沉吟,麦轲继续刚才的比较和结论,“涤生,你现在是否同意了基督教的基本主张是爱人,而孔孟之道的实质是忠君,而不是你开始说的仁者爱人?”
“我对基督教的理解现在改变了,同意你说的,基督教是有“爱人”这个要求。但是,有要求不见得能做到呀。我可是没少听人说,基督教对和自己信仰不同的人,惩罚可特别不客气。”
“你说的不错,是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不过我们可以先放在一边,首先知道二者的基本主张是什么。然后再论解决的方法。”
“这样的话,我觉得我可以同意你刚才说的。二者是有不同。”老曾没有在这个层面纠缠,接着问,那么,基督教怎样做到“爱人”的?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涤生,我先问你一个更根本的问题,你是赞同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
第1367章 儒字核心人需
“哈哈,这个问题还真没有确切的答案。我同意《三字经》教育幼儿的人之初,性本善,也同意性相近,习相远,需要教育和良好的影响小孩才能学好;同时我对荀子说的人之初,性本恶也不是很反对,而且似乎越来越是这样。”
“我觉得哈,涤生,你可能没有注意到人性本善的一个矛盾。如果人性本来是好的,就不需要后来教导才变好;而且如果大家都好的话,那个恶的环境也没处可来,也不用换地方,挑环境的瞎折腾。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人性本恶造成的。”
“我其实也不反对你这样说。也许三字经描述的是大成先师梦寐以求要恢复的状态吧,我想。”
“有这种可能。克己复礼可是他老人家一辈子追求的。如果看看基督教的认识,就更有意思了。基督教的圣经说,在人刚被造的时候,人性是从神那里来得,还真是本性善良的,也就是说,符合神的标准的。
“可惜老祖宗没有禁得住诱惑,犯了罪,从那时起,就背离了神,也就是性本恶。所以,我觉得孔夫子说的是复古理想,荀子说的是可悲现实。涤生,你觉得如何?”
“有道理。其实,这样说来,大成先师对现实的认识和荀子是一样的,否则他也没必要复古了。如果人都是本性善良的,难道复古回去变为不善良?”老曾果然有触类旁通的敏思。
“后来朱子提倡的存天理,灭人欲,也是一个道理。如果人欲不是恶的,为什么要灭?而这个恶的**,显然是从这个恶的本性出来的。”这位满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