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妹妹是偶像-第39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栽赃者最后选择二零三寝室,显然也不是随意挑选的,他应该是知道学校的知名人物简单住这个寝室,当然知道这一点的人太多。
关于那张“喜欢”与“喜歡”的字条的栽赃更是神来之笔,这也是很多上戏学生被蒙蔽的关键原因之一。苏虞兮也曾侵入过贴吧服务器查看最早的关于这个事情的帖子是谁发的,线索只能到一家黑网吧。
但苏虞兮觉得在“女生寝室打飞机”这个举动和栽赃者谨慎且缜密的计划完全冲突,风险实在太高,除非他能百分之百肯定那间寝室的女生晚上不会回来。
也有一种可能就是他根本没有在那间寝室里做过猥亵的举动,现场是他布置的,但是入侵女生寝室也是非常危险的行为。
为什么要冒着如天大的风险进行如此险恶的栽赃?
苏虞兮觉得其中隐含了一种心理,两者的冲突源于“性”也就是对配偶的争夺。一个是前俄狄浦斯的自恋冲突,主要表现为对同性的无意识的嫉妒;另外一个是俄狄浦斯期因为完全认同了父母而带来的内疚感,主要表现为对任何性行为的憎恨。
而这种人还有一种表象就是他还是个花花公子,男性自恋者的爱情模式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花花公子”或“风流才子”式的爱情关系。
因此像常岳、吕杨、吴迪这种嫌疑度立刻就下降了不少,而冯俊经过苏虞兮的分析,性格与嫌疑人所表现出来的相当不符合,居然还能当着裴砚晨的面哭,所以基本可以断定不是他。
所以在苏虞兮这里,嫌疑度最高的就是雷鑫和何明哲,一个喜欢裴砚晨,一个喜欢的是端木林莎。
而其中,作为花花公子的雷鑫的是栽赃者的可能性比何明哲还要高,当然这一切都没有证据,完全是基与心理分析。
苏虞兮在这两个名字画上了黑框,她决定重点照顾这两个人。
第600章 中西之争
程晓羽骨折一个多月后,照了片,因为养护的好又年轻,骨折部位已经基本愈合,开始了艰难的复健,但也只是进行下肢的功能锻炼,锻炼的主要是肌肉及关节的活动度,离自己能走路还有一段不远的距离。
而苏虞兮则开始了自己宏大的布局,来替程晓羽完成复仇。
九月到来,开学季又临,“偶像计划”的巡演虽然因为地震搁浅,但是依旧给上河打开了一扇新的圈钱大门,上河已经计划在十二月份重启“偶像计划”的巡演,只是眼下依旧处于非常时期,考虑到“偶像计划”属于国际级的明星,捞金也要顾及国家形象,只能暂缓。
“罪恶王冠”代替“偶像计划”完成了一共六场国内的演出,后面的几场因为场馆的合约还处于可以退约的范围,以及还没有有开始售票所以被取消了。
但这一切都不能阻止上河在这个暑假里成为吞金的怪兽,仅仅是特典版本的《成人礼》全球销量就超过了一千万张,加上普通版本的《成人礼》,成就了史无前例的三钻王。
上河仅仅凭借这一张专辑,就早早完成了一年的销量计划,一张专辑狂揽62。37亿华夏元收入,当然扣除成本、渠道以及分成费用,上河实际上并没能收入六十亿华夏币,但这仅仅是三个月的专辑销量数据而已,此刻的“偶像计划”的已经成为了华夏乐团的一个超一线的存在,而上河也毫无悬念的成为了独霸华夏乐坛的唱片公司。
如今“偶像计划”的代言和电影合约已经堆满了上河经济部,这真是无比甜蜜的负担。
不止如此,“罪恶王冠”也因为代替“偶像计划”唱了六场演唱会,以及夏纱沫在东京大地震赈灾义演上的完美表现,又圈了大批粉丝,尤其是“罪恶王冠”的唱片居然在摇滚大本营的欧美,取得了相当不错的销量,尤其是《hero》、《if i were a boy》和《bring me to life》开始了全球屠榜之旅。
不仅全部登上了公告牌hot100单曲排行榜前十,并且三首英文歌曲连续荣登了澳大利亚、英国、丹麦、意大利等十余个国家单曲榜的第一名。
《Hero》于8月22日在美国公告牌百强单曲榜登顶,并连续蝉联了2周冠军。《bring me to life》和《if i were a boy》在九月份登上了公告牌hot100单曲第三名和第五名。
因此通告繁忙的不止是“偶像计划”,“罪恶王冠”也借着演唱会和公益歌曲的东风大火了一把,夏纱沫还四度前往美国录制节目。
这在华夏音乐圈引起了巨大的争议。
中美一向不对付,说到流行文化,确实还是美国比较强,尤其是英文本身就占有便利。华夏人的民族意识很强,对于华夏文化不能走出亚洲一直耿耿于怀。
可美国流行文化输出的强势,是建立在美国立国根基上的,美国建立是五月花号上一帮清教徒,他们高举的是基督教信仰。在此基础上,派生出今天美国的政治、经济制度。
而华夏属于“克己复礼”的儒家文化,以压抑人性来成全伦理不受伤害,这与清教徒的价值观是迥然不同的。
在基督教教义里,除了上帝,一切都是偶像,金钱、皇帝、人文、主义,都不值得被高举;一切的契约都被重视,因为契约的见证者是全能、公义的上帝。
而我泱泱华夏,历经几千年的金戈铁马、王朝更替,没有内生出宪政民主制度。传统文化的张力太强,文化的土壤里确实缺乏像五月花号上的那种基因。全民默认潜规则,缺乏契约精神,对异己者充满你死我活的阶级仇恨,是华夏文化封闭的特性。
很简单的来说就是,西医可以容纳中医,但是中医却永远只能做纯粹的中医。
因此华夏要想将华夏向全球输出,就必须妥协与改良,精神产品的问题当然与经济有关,但更加重要的不在那里。出不了某种艺术作品的原因,既不在经济条件,也不在“国际化程度”,更不在“市场细化”不够,而在于我们社会文化和心理格局,在于我们民族的(至少是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和文化趣味。
如果这方面没有变化,我们肯定做不出属于华夏文明的文化输出产品,更加出不了足以感动全人类的文学作品。
可是大部分民众并不太懂的“华夏文化”的症结所在,他们只会跟着舆论走。
其实“罪恶王冠”在欧美走红,这本身应该是值得骄傲的一件事情,但实际上在华夏文化圈,不认可的声音却居多,因为让“罪恶王冠”享誉国际的,并不是华夏流行音乐,而是彻头彻尾的西洋音乐。
音乐圈反对的声音倒是不多,毕竟大家都要赚钱,又不是程晓羽一个人这样干,说不定自己也要跟着走上这条路,但是荣誉感自信心爆棚的华夏文化圈却认为这是失败。
仍谁都没有想到,这下引发了全民讨论。
《华夏文艺》发文称:“罪恶王冠”的音乐能登上欧美音乐的榜单当然是件好事,起码证明了我们华夏人能做出好音乐,可是遗憾的是这些音乐,从里到外,连骨带皮全是西洋音乐的东西,只是这个乐队在华夏而已,很可惜这些音乐没有一丝一毫和华夏相关。
程晓羽先生作为一个成功的音乐人,应该更多的关注民族音乐,更多的把属于华夏的好音乐带给世界,作为新一代最优秀的音乐人之一,这是一个华夏人必须肩负的责任。
《艺术家》发标题为《西洋音乐的胜利》通稿称:这是属于西洋音乐的胜利。
纵览华夏历史上的音乐成就,宋代之前音乐作品的丰富度、艺术高度俯瞰世界。宋代之后发展停滞。明代中叶后,逐步落后欧洲音乐。
然而不幸的是,如今的华夏流行乐团缺乏创新和融合,一直在模仿西洋音乐,从未曾发展出属于自己的流行音乐,只有一个“毒药”在试图改变,但只是披上了华夏外皮,骨子里依旧还是西洋音乐。
但好歹毒药还在致力于为华夏文化张目,可“罪恶王冠”这种彻底抛弃华夏文化的态度,实不可取。
虽然音乐没有国界,可我们艺术家是有国界的,希望程晓羽先生能用自己的才华为华夏音乐做一些贡献,担负起属于华夏音乐的骄傲。
《娱乐圈》也发文道:说道如今最好的制作人,不能不提三钻王程晓羽先生,准确的说应该是四钻王,熟悉的乐迷一下就知道我们说的是谁,没错“亚洲天团”“偶像计划”的监制。
可能他还有一个身份知道的人就少很多,“罪恶王冠”的键盘手,兼同名专辑的监制。在欧美大火的三首歌全是出自他的手笔,不能不说是“音乐天才”,“华夏之星”了。
只是很可惜,他很可能是美国人,从小在美国长大,在美国学习的音乐,自然而然写的也全是美式流行音乐,那些喷他不知道为民族音乐做贡献的人,实在是冤枉他了,因为他根本就不是华夏人嘛!
《瘦狐娱乐》也不忘踩上两脚道:国内目前唯一能和程晓羽一较高下的就是“毒药”了,其实说起来能和程晓羽比较也许是抬举了“毒药”,毕竟两者的唱片销量实在不是一个级数。
但是就宣扬华夏文明这一点上,小编无条件的站在“毒药”这边,《娘子》、《上海一九四三》、《东风破》全都洋溢着浓浓的华夏风情,尤其是《东风破》是小编全家上下都喜欢的歌曲,它还确立了一种叫做“华夏风”的流行音乐曲风。
因此对于华夏乐坛的贡献,程晓羽先生只是赚了钱却输了口碑。
“毒药”先生,虽然从未大红大紫,但是却赢得了尊重。
名眼的观众一看就知道,两者的格局如何,高下立判,我想能够青史留名的一定是低调做音乐的“毒药”,而不会是专注于赚钱的程晓羽先生。
当然不是说程晓羽先生的才华不够,小编自己就是“偶像计划”的粉丝,只是爱之深,责之切。
希望程总监能突破自己,借由“偶像计划”和“罪恶王冠”的影响力,把属于华夏的流行音乐带给全世界,而不是仅仅出于商业的考量做靡靡之音。
当然也不是全都是批判的声音,属于“兮羽”的媒体也发了不少赞扬的稿子,只是这个时候的“兮羽”还远远算不上传媒巨舰,而且程晓羽是美国人这点实在让很多民族主义者毫不讲理的厌恶。
其实程晓羽早在十八岁生日那天的时候选择加入了华夏国籍。
也有一些媒体知道程晓羽的背景,但只是默契的不去攻击程晓羽的身份背景,他们觉得不触碰苏家私生子这条红线,他们也无所畏惧,毕竟他们是站在民族大义的立场上的。
苏家鉴于程晓羽的赚钱能力实际上已经认可了他,只要他服句软,也会乐意帮他解决麻烦。
只是程晓羽根本不会开口跟苏家求和,撤掉关于自己的负面争议,他更加不想进入苏家族谱。
第601章 吐槽大会
其实要说媒体攻击程晓羽也算不上,因为他们往往在评论后面要加一句“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或者“爱之深,责之切”,大部分媒体追求的只是制造一个全民关注的话题,至于对当事人有什么不好的影响,他们是一概无视的。
他们选择性的忘记了《梁祝》、《one night in beijing》也忘记了《醒来吧》,这也怪程晓羽一向对待媒体的态度十分冷淡,媒体也就生出了这货自视甚高,没把他们当回事的感觉。
因此程晓羽被黑也有他自己的因素在里面,倘若他红包发的勤快,又习惯接受采访,也不至于如此。更何况他窜起来的实在太快,没有预热就掀翻了整个音乐圈,正所谓人红是非多,再加上他资历还如此之浅话题度又高,媒体不在他身上找事,又在谁身上找?
按俗话说,这就是典型的招黑体质。
至于“华夷之辨”这个问题,程晓羽也懒得去回应,反正这不是第一次,也肯定不是最后一次,他脑子里倒是有一些东西会放出来,但是他不会刻意的迎合媒体,显得他急不可耐的表达自己一样。
他的细语底下倒是也有不少乐迷主动替他撕比的,因此评论看上去还算是和谐,基本上没几个拿音乐说事的,大多都是嘲笑或者讽刺他是个美国人的。
说起来这一点华夏人和欧洲人都喜欢吐槽美国人,比如英国人就爱说:“Fortheavoidanceofdoubt,thereisnosuchthingas'AmericanEnglish'。ThereistheEnglishlanguageandtherearemistakes。”(这世界上没有一种东西叫做「美式英语」,只有英语和错误。)
而法国人以高傲著称,经常就爱说“愚蠢的美国人”这样的话。不过非常有意思的一点是法国人其实现在深深的被美国文化影响。打开电视全是美国电视剧和音乐,即使是法语歌曲也有很多事模仿美国的,引以为傲的电影也远远不是美国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