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重生科技狂人 >

第241章

重生科技狂人-第241章

小说: 重生科技狂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刚吐了一口闷气,邹文怀目光一转,脸色又变得阴沉了。

何冠昌瞧得纳闷,心说这位老搭档进军好莱坞不顺的火气也太大了吧,这又是看到什么不高兴的事情了?

等循着方向找过去后,何冠昌心里顿时咯噔一下,只见雷觉坤正一副礼贤下士地做派,殷勤地和许冠杰交谈着。

“今天晚上这趟还真来对了,估计只有唐焕才有能力把各色人等聚到一块,而一些暗流涌动便顺理成章地暴露出来。”邹文怀冷冷地说完,便住口不语。

何冠昌面露苦笑,同样半响无语。他明白,和程龙不同,受过高等教育、大学毕业的许氏兄弟,可谓见识非凡,做起事来自有章法,不是那么好摆弄的。

唐焕当然不会知道,自家的晚宴上,会有那么多的勾心斗角,但雷觉坤拉拢许冠杰的一系列举动,他凑巧看到眼里去了。

对此,唐焕暗自好笑,这是历史惯性使然啊。记得原本时空里,新艺城就是用200万的高价,从嘉禾那里挖来了许冠杰,瞧现在这架势,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还要照常上演。

这种宴会很劳神,因而在结束之后,唐焕没有过多逗留,便离开了,陆小虎把他送到了林清瑕的住处。

既然要到香江拍戏,唐焕便索性为林清瑕置办了高级公寓,做为其落脚点。

不管什么时候,也不管在哪里,女人有了房子之类的固定资产,心里总会安稳一些。

唐焕深知这一点,所以在这方面从来都是考虑得很周到。

不过在见面之后,林清瑕却刻意地表现得比较冷淡,眼神当中偶尔闪过幽怨之色。

唐焕对此不以为忤,他心里明白,这是林清瑕到了香江之后,发现了唐大官人堪比古人的荒唐,自然而然地心生不满。

不过这种小情绪,只能说是一种调剂品而已,掀不起什么风浪。

可以说,林清瑕和胡音梦一样,都属于文艺女青年,但后者是特立独行类型的,而前者则是浪漫琼瑶类型的。

唐焕能给予林清瑕此类感情体验,并且尽占了对方的身心,这让自幼家教甚严并且在感情方面认死理的林清瑕,除了耍耍小脾气,别无他法。

事实也是如此,温柔地滚了两趟床单之后,林清瑕又恢复到了在美国的时候对唐焕痴缠的状态。

“怎么样,和电影比起来,拍摄电视剧你习惯么?”唐焕关切地问起林清瑕的工作情况来。

“工作方式和语言方面,确实有些不适应,不过阿芝在片场一直对我照应有加,倒也没有什么妨碍。”林清瑕慵懒地回答道。

“戏里驸马公主,戏外情同姐妹,倒也是一段佳话。”唐焕嘿嘿一笑。

林清瑕软绵绵地掐了一下唐焕的大腿,下意识地问了一句,“你和阿芝什么关系?”

“你提的这个问题,让我很难回答。”唐焕叹了一口气,“那就只能做个示范,说明一下了。”

……

第二天,最早跑来拜会唐焕的是陈柏生,可见其心态如何迫切了。

这位老兄早在1977年还是公务员的时候,便给以唐书璇为首创办的知名电影杂志《大特写》双周刊当义务编辑,其也是于1979年创办的《电影双周刊》的基础。

当时他还有一个身份为火鸟电影会的主席,于是得以和杨裕平等人熟识,参与筹办了1977年的第一届香江国际电影节。

这次活动属于试办性质,经费只有十一万港元,寒酸程度可想而知了,但却是东南亚范围内的第一次国际电影节。

由此可见,陈柏生在香江的电影领域,还是颇有资历的。

因为最近几年的宝岛金马奖上,香江电影成了后妈的孩子,屡次失意而归,所以举办香江自己的专业电影评奖,越来越多地被香江电影人士所提起。

不过,这种和宝岛金马奖叫板的举动,只有陈柏生这样的书生意气的人士才会去做。

没有官方支持,没有金主资助,一盘散沙的香江电影人,想创办自己的专业评奖,谈何容易。

要知道,到现在为止,香江都没有出现一个正式的电影行业协会。

陈柏生在寻找外力帮助的时候,自然不会错过梦工厂,而胡音梦的态度,并不像其它公司那样冷淡,而是明确告知,可以介绍给老板看看。

就凭这份热心,胡音梦的女神光环,在香江文化圈内越发耀眼了。

昨晚宴会上得到唐焕“明天找个时间详谈”的承诺后,陈柏生兴奋得一晚上没睡好觉,早早地赶来相见。

“这才是有理想的香江电影人啊,可惜在资本面前,没有任何话语权,原本时空里港片繁荣十年,随即成了只余下怀念的美丽烟花,而金像奖的发起者——《电影双周刊》,也逃不过倒闭的命运。”

唐焕暗自感慨了一番后,开口讲道:“你可以从我这里得到包括资金在内的各种支持,但有些要求还是要说一下的,你愿意听么?”(未完待续。)

第0312章唐老板的风马牛不相及

“唐先生请说。”陈柏生面带微笑,神情恭敬,看起来很镇定,但心里却有些惴惴不安。

因为这不是第一次找赞助了,大公司基本上都认为多此一举,而有意向的人又附带着利益诉求。

如果这个金大腿,同样提出一些不靠谱的要求,那就只能不欢而散了。

“我听说这个奖项的名字,和奥斯卡挺类似的,也叫金像奖。”唐焕翻了一下资料,随口问道。

“是的。”陈柏生尴尬地一笑,“唐先生有什么好的建议么?”

“名字无所谓,关键要看实际。”唐焕指着文件上的一部分问道:“金像奖的筹备未免太寒酸了吧,我记得你有举办电影节的经验,应该明白,包装也很重要。”

“毕竟是第一届,有试办的性质在内,而且也受经费不足所限。”陈柏生解释的同时,不免腹诽一番,真是财大气粗的口吻啊。

“在我看来,金像奖就是在和金马奖叫板。既然如此,试办个什么劲,大大方方地搞起来就是了,免得连香江自己的电影人也小瞧。”唐焕一脸的不以为然,“你现在都找到我这里来了,经费还会是问题么?”

陈柏生被噎得忍不住咳嗽了两声,一副脸红脖子粗的模样,而心里也有些乱了,瞧这意思,这位大老板嫌弃金像奖弄得不够体面啊。

“唐先生如此大力支持金像奖,实乃香江电影之福。”陈柏生恭维了一句后,小心翼翼地试探着询问,“不知道唐先生在赞助经费的同时,有其它方面的要求么?比如,需要照顾什么。”

“我忘记声明了,这种赞助只代表个人的名义,和梦工厂以及华美娱乐无关。”唐焕一脸了然,说起话来更是直来直往,“这么做的目的,你可以理解为保证评奖的中立和公正,不过我不喜欢口是心非,实际上是我不想让这种另起炉灶的举动,影响了梦工厂在宝岛的商业利益。”

被揭穿心思的陈柏生微微苦笑,这位唐老板好自信,丝毫不在意别人的看法。

“即便唐先生坦白相告,另有想法,但不管怎么说,金像奖还是因此大大受益的。”陈柏生叹了一口气,“我确实有些小肚鸡肠了,但这也是受之前遭遇的影响所致。”

“我明白,你们为金像奖奔波也挺不容易的。”唐焕理解地点了点头。

“在我看来,香江的电影人大致分为三类:一是纯粹的商人,只想赚钱,不管其它;二是具体从业者,他们也是只求名利,甚至在自己混出名堂成了大哥大佬之后,转过头来压榨同行;三是像你这样带着理想色彩的书生,虽然不具备商业影响力,但却可以给整个行业带来新的风气、方向和反思。比如你发起的金像奖,前面两类人是不大可能有兴趣开创先河的。”

“多谢唐先生的器重。”陈柏生又一次脸红脖子粗了,这回是激动的,没想到对面这位高高在上的亿万富豪,如此体恤民情,简直堪称是知己啊,他甚至要被感动得涕泪横流了。

还真是书生意气,这样的城府,难怪原本时空里《电影双周刊》最终倒闭了事。

唐焕暗自摇头,将话题扯了回来,“如果金像奖的第一届就搞得如此小家子气,还不如直接放弃算了,免得成了别人的笑柄。”

“创立金像奖的本意,就是为了让香江电影得到应有的地位,和宝岛金马奖争锋自然也是免不了的,没什么好怕的。”陈柏生被激得语速加快,“但金像奖影响力的建立,需要一个过程,我担心头几届效果不好,对不起唐先生的慷慨资助。”

“没关系,我既然都能做到慷慨这一步了,自然也不会少了耐心。”唐焕笑着摆了摆手,“金像奖影响力的建立,离不开影迷和观众的支持。我不管你怎么设计专业评审环节,但面向大众的征集选票活动一定要有,而且必须开展的轰轰烈烈。”

“那开销可就更大了。”陈柏生说到这里,见唐焕不耐烦地摆了摆手,便住了口。

“你把金像奖设计得漂漂亮亮的,然后把转播权卖给寰亚电视,不就又可以多了一笔版权费嘛。”唐焕没好气地说了一句。

“我相信,有了唐先生的资助,经费绝对不是问题。可我担心,初创阶段的金像奖,毫无影响力,电影公司和从业人员心有忌惮,找个借口不亲自出席,那就冷场了。”书生意气的一个好处就是心眼实在,陈柏生把能预料到的各种不利,一一罗列了出来。

“所以,我才要求你把面向大众的征集选票活动搞好嘛,观众虽然欠缺专业水准,但谁敢忽视他们选择结果的影响力呢。”唐焕站起身来,“为此,我还提供给你专业的设备,进行技术层面上的支援,以便大大节省人力和时间成本。走,我带你去观摩一下。”

“还有技术层面上的支援?”陈柏生听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看到唐焕兴致勃勃地在前面带路,只好暂时按耐住好奇心。

出了办公室,见江志文、江志强兄弟二人似乎已经在外面等候多时了,唐焕便摆了摆手,示意他们也跟上来。

很快,一行四人,到了哲儒香江公司的产品展示厅,里面的服务人员赶紧上前迎接。

能在这里担任讲解工作的女孩子,绝对可以达到空姐的标准,看得陈柏生、江志文、江志强三人不由眼前一亮,而对于这里的IT产品,也产生了理所当然的高大上感觉。

来到一个展台前,唐焕吩咐讲解员,“找三张信息采集卡来,让他们填一下自己的生日。”

等陈柏生、江志文、江志强三人拿着铅笔和三张卡片之后,不用讲解员多说,便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了,毕竟他们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接受新事物很快。

等三张被涂写完毕的信息卡被讲解员收集起来,并放入到一个有光源的设备后,很快便在电脑显示器上,按照A、B、C的顺序,正确打印出了陈柏生、江志文、江志强三人的生日。

“好先进的高科技。”这三位电影人不约而同地赞叹着。

讲解员嫣然一笑,看了一眼大老板,进行请示。

“简单地给他们讲讲。”唐焕随意地摆了摆手。

实际上,刚才陈柏生、江志文、江志强三人所填写的信息卡,类似于原本时空里司空见惯的高考答题卡。

这种信息交换技术和产品的专业名称,叫做OpticalMarkRecognition——光学划记符号辨识,即OMR。

某些OMR设备,一面是光源,一面是感应器,通过感应光源的强弱,比如,光透过纸的程度,或者光透过纸上小孔的位置,来辨识信息。

其它一些OMR设备,光源与感应器位于同一面,通过纸张反射光的程度来辨识信息。

显而易见,OMR最早起源于纸带和穿孔卡,由于具有真正的孔,可以利用透过纸张的光,来阅读数据。

到了1930年代,出现了第一个类似OMR的设备——IBM805计分器,它是通过利用金属刷子测试纸上的铅笔记号的导电率来辨识数据。

而真正意义上的OMR,出现于1950年代。

在这个阶段,蓝色巨人依然贡献不小,研发出来了类似的设备,并在1962年,推出了IBM1230光学计分器。

自此以后,类似的设备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

而到了1972年,随着提供廉价光学辨识设备的Scantron等公司纷纷成立,OMR的普及这才开始加速。

哲儒公司在办公应用领域的扩张,不论是软件还是硬件,都极其迅速,对于市场上已经存在的技术和产品,直接引入并进行数字化改进,没有的就在唐焕的指示下原创。

由扫描仪的一大应用技术OpticalCharacterRecognition——光学字符识别即OCR,再加上成熟的条码应用成果,跨越到OMR,都不需要唐焕发号施令,就由部下发散思维、扩展开来地完成了。

毫无疑问,OMR的主要客户来自于教育领域,但其毕竟属于新生事物,而通过统计选票,做个实际演练和市场宣传,未尝不是一种深入人心的好手段。

“等面向大众的征集选票活动开始后,把问题刊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