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大师-第37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苏晓生也是京韵大鼓白派的当家人,也不是什么等闲货色,到了他们这个级别了,可真的不是一般人能叫的动的。
他们早已功成名就了,再说年纪也不小了,以功利相邀已经不管用了,得亏是何向东跟他们关系好,这才能请的动。
就像牛先生,若不是两年前在湖北录节目的时候何向东用中国口技打败了外国口技大师阿比盖尔,扬了中国口技的威风,何向东还真的不一定能得到牛先生的赏识。
台下众人也算是真正见识了一把何向东在曲艺界的能量了,在相声界他的人缘不怎么样,可是放眼整个曲艺界,他却是如此吃香。
侯三爷也大松了一口气,他最担心的就是何向东在圈内混不下去,主要是何向东这性子太硬了,现在看来是自己多虑了。
侯三爷看着何向东的目光中满是慈祥,他是真正把何向东当成自己亲儿子一样看待的,真的特别希望他好。
以前的侯三爷肯捧何向东,主要是为相声界贡献人才,若是有人能和何向东一样有才情有坚持,他也一样会去捧。
但是现在,他对何向东的疼爱已经超越相声了,这已经是一种亲人之间的感情了,哪怕现在何向东解散向文社了,这辈子再也不说相声了,他照样还是会认这个干儿子,就是如此。
……
台上何向东也介绍完了,接下来就是表演了,何向东走到古老师身边:“师哥,要不您给大伙儿说个评书?”
古老师撸撸袖子:“行,我给来个全本的三国。”
“嚯……”何向东吓一跳:“好家伙,这得连说仨月。”
古老师也笑着摇摇头:“今天太晚了,先不说了,跟大家见个面聊两句就好。等改天,我一定过来给大伙说上几段评书。”
何向东点点头,也对观众说道:“对,我们正准备跟古老师他们弄一个书场,一个说书的地儿,到时候我也会过去一起说书的,大伙儿有空来捧场啊。”
“好……”观众满口应下了。
台下坐着的相声腕儿们都被吓了一跳,何向东要开书场?向文社分社不是刚开吗?怎么又来一书场了?
何向东是要跟评书界展开合作了吗?
严亮扭头看侯三爷:“老侯?”
侯三爷自己都有点发懵,何向东都还没跟他说这事儿呢,见着一群人都看着自己,侯三爷只能脸上撑出笑意,点点头,不说话。
何向东也就点到这里不说了,开书场这事他跟古老师还有袁先生那边已经谈的差不多了,意向已经定好了,但是具体实施还没有启动,他在这里也只是做个预告。
何向东道:“那成,师哥你就先去后面休息休息,赶明儿您再来给我们说书。”
“好。”古老师应了一声,就跟观众鞠上一躬便下去了。
何向东走到牛先生身边,说道:“牛老师,您可不能逃了啊。”
牛先生微胖的脸上满是笑意,道:“怎么?我也要交点保护费吗?”
“哈哈哈……”何向东也大笑了几声,他道:“不敢不敢,我是说你得表演一个节目,来一趟也不能白来是吧。”
牛先生点点头:“行啊,那我们来一什么?”
何向东说道:“您来定。”
牛先生微微一笑,把话筒放在嘴边,运气出声:“唧唧唧,啾~啾啾啾~”
清亮俏皮的百灵鸟声响起。
“唔……”全场观众惊呼一声,他们都被吓到了。
台上其他人都从下场门下去了,他们把舞台让给了何向东和牛先生。
高玉培在上场门都看呆了,牛先生一出手就镇住了他。
阿冰更是惊讶地张开了嘴。
他们可算是见着高人了。
何向东也是微微一笑,把话筒放在嘴边,婉转的黄莺鸣叫声便响了起来。
“唔。”观众又是一声惊呼,掌声便响了起来。
高玉培也在上场门鼓着掌,他也没想到何向东的口技功夫竟然也如此了得,这人真是厉害了。
这场相声大会攒底的相声是介绍相声十二门功课的,何向东自然也把口技算上去了,只是因为后面还有口技表演,所以何向东在相声里面也就是浅尝辄止,没有深入。
现在的表演是见真功夫的。
牛先生紧接着又学了画眉鸟鸣。
何向东立马跟上了喜鹊的鸣叫。
两人一来我往,短短七八分钟时间,两人竟然已经来了二十多种鸟鸣声了。
第0718章 听书轩
口技里面有一个难度非常大的节目就是百鸟争鸣,说是百鸟,但实际上也就只有二十多种的样子,远不到百种。
因为人的嗓子毕竟是有局限的,不可能无限模仿所有鸟类鸣叫。也有一些鸟类鸣叫是能模仿的,只是暂时还没有找到发声模仿的方法。
就像乌鸦鸣叫,这就是新研究出来不久的,也给口技表演拓展了新的音域。
何向东和牛先生的模仿鸟类鸣叫让全场观众都惊呼不已,中国口技的观赏性从来都是如此高的。
鸟类模仿完毕之后,百鸟争鸣的高潮来了,何向东和牛先生两人鼓动嗓子,各种鸟类的鸣叫声从他们嘴里流淌而出,交汇一起,杂而不乱,很和谐,也很动听。
观众们都露出了享受的神情。
台下坐着的同行还有曲协领导也都叹服不已。
高玉培的惊讶之情更是无以言表,果然大陆多高手啊,这种表演真是神乎其技啊。
高玉培压制着很想鼓掌的双手,他生怕打搅了这完美的演出。
半晌过后,两人停下,百鸟争鸣便渐渐消散了去。
“好。”观众热情鼓掌叫好,叫好声都快能把房顶给掀了。
牛先生脸上笑意更甚,直言道:“过瘾呐,过瘾。”
何向东忙道:“那你得常来,常来过瘾才行。”
牛先生也开了个玩笑:“来过瘾啊,我可好久没过瘾了。”
何向东的脑子转的比常人快太多了,他当时就接着下茬道:“没事,您等会就别回家了,我给您安排一下,我让我们张先生洗干净等你哈。”
“噫……”全场观众都快嫌弃死了。
牛先生也在大笑,看的出来他是非常高兴的。
何向东又跟人家闲谈了几句,便把人家送走了,何向东还在台上,他道:“下面让咱们李艺振李老先生给咱们唱一段北京小曲,大家掌声欢迎一下。”
“好……”观众非常给面子,掌声和叫好声都非常热烈。
李艺振缓步走了出来,何向东让人从后面那了个椅子出来,他接过三弦,亲自给李艺振配弦。
北京小曲的形式非常简单,就是后面配一个弦师,前面演员手上拿着两块板用来击板控节奏,然后嘴里唱曲。
李艺振也是老艺人了,虽然脾气古怪了一点,但是艺术水平还是非常到位的,唱出来的曲子韵味十足。
唱的也是北京小曲里面的经典曲目,探清水河,何向东自己在向文社里也经常唱,但是每个人唱都有每个人自己的味道。
在很多观众看来,何向东唱的比李艺振要好,甚至于说何向东唱的传统曲艺比任何艺人都要好。
这并不是说何向东真的就天下无敌了,而是说何向东对传统曲艺进行了改动,他既继承了传统,又推陈出新了,也打进了观众的心里,符合了观众的审美要求,或许这才是真正的天下无敌吧。
李艺振唱完一曲,苏晓生唱了一段白派京韵大鼓《灞桥挑袍》,田佳妮也唱了骆派经典《剑阁闻铃》。
对田佳妮,观众们就给面子多了,叫好声震天响,毕竟有何向东的面子在这儿呢,再说他们也没想到田佳妮居然也能唱的这么好。
高笑相声团的人也大呼过瘾,他们总算是见识到了中国传统曲艺的深厚底蕴了,也见识到了传统艺人的风采。
台湾跟来的美女记者陈妍忠实且兴奋地记录下这一切,作为一个专业记者的她相信只要自己把这些采访带回去,一定会引起台湾的轰动的。
这就是文化的魅力,两岸文化同根同源的文化魅力。
在向文社说完相声之后,高笑相声团的文化访问之旅也到了尾声了,虽说相处时间不长,但他们还是跟何向东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他们还邀请何向东有时间一定要去台湾,他们要尽一下地主之谊,另外也想何向东跟他们一起说相声。
何向东自然也应承下来了,说是有机会一定会去的。高笑相声团返回的那天,何向东还去机场送了他们。
正如陈妍预料的那样,在大陆的相声访问,尤其是在向文社的演出被报道出来之后,的确在台湾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也引起了多加纸媒的转载报道,还有多家电视台联系他们,想要播放相关的视频材料。
台湾人民都很惊叹于大陆的传统曲艺魅力,尤其是何向东和牛先生一起表演的百鸟争鸣,更是被台湾媒体誉为神技。
而何向东的相声包袱竟然在台湾也很响,也有很多人喜欢何向东说相声的风格。于是乎,何向东的盗版盘在台上开始畅销起来了,受此影响,好多台湾艺人甚至于大明星都喜欢上了何向东的相声。
何向东也算是为两岸的文化交流做出贡献了。
北京这边也渐渐回归了平静,向文社一切如常,总部和分社的生意都很好,今年的商演也做了好几场,都很成功。
方文岐相声研习社的学员们的进步也很快,这都是何向东百里挑一选出来的好苗子,肯定是差不了的。
新节目那边何向东也正在跟其他卫视接洽,目前谈好的一家是天津台,天津的曲艺氛围很浓厚,何向东打算在那边也做一档类似万象归春的节目。
就这事何向东还跟京城台闹得有点不愉快,节目的程导跟他明里暗里说了好几次了,台里的领导也找何向东谈过。
只是何向东跟他们签订也不是独家合作的协议,何向东现在是自由身,他不管去任何地方做节目都是符合约定的。
何向东跟天津台那边的合作已经正式定下了,现在新节目也在筹备了,明年应该就要正式录制开播了。
还有书场的事情,何向东在北京大栅栏拿下了一家茶馆做书场,跟人家谈成了合作协议,这家书场就在向文社大栅栏分社边上,两家挨在一起的。
书场的名字就叫听书轩,张阔如给起的,简单明确,一看就能明白,何向东打算就在这里跟评书门的人一起说评书,评书一门的古老师亲自担任书场负责人。
第0719章 坑神之名
书场的事情何向东早就想做了,他是说相声的,可也是评书门人,有师承也有门户。
以前在向文社的小园子里面,何向东也经常说一些单口相声还有评书,现在向文社红了,何向东有名气也有财力了,他就打算搞点大动作了。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没法子的时候,何向东能顾好自己向文社的买卖就已经很不错了,现在条件好了,评书这块也是该重视起来了。
其实现在评书的日子也不好过,比相声还要不景气,传统曲艺现在都处于没落时期,相声还算是矮子里面的将军,都还算是好的。
何向东喜欢说书,也是张氏一门的正宗传人,还传承了王弥苇这一脉的单口相声,何向东觉得自己有这个责任来帮助评书的发展,他义不容辞。
所以他跟现在评书界的几个当家人商量之后,就决定联合开个书场了。
现在的何向东手头上的资源非常丰富,而且他现在已经成名立腕了,就他一人就能带动大批观众慕名而来,只要何向东在听书轩坐镇,书场的发展肯定会很快。
张阔如和王弥苇知道这事儿之后,也是老怀大慰,他们说了一辈子书了,虽然现在上不了台了,但是对说书的这份热爱还是一点都没减少的。
包括建设书场的事情,张阔如在其中也是起到了很大作用的,建设书场单靠何向东一个人可不行,他得有评书门人的支持,现在何向东的面子还没有那么大,这得靠张阔如在从中牵线搭桥才行。
包括古老师出来亲自担任书场的负责人,这就是张阔如一手促成的,现在的古老师就是评书门的当家人,又是曲协的副主席,在门内和官面上都很吃得开。
有他坐镇,书场能减少很多麻烦,而且他交际面很广,也能请来大批优秀说书艺人前来演出,这就可给何向东省了不少力气了。
对何向东来说,向文社的孩子们以后肯定是要学单口相声,学说书的,他自己也是张氏评书的唯一传人,他肯定也是要接着往下传承的。
有听书轩这个场子存在,以后培养传人也会方便许多。而且对振兴评书艺术也是一大帮助,评书本来也是存在民间茶馆书场里面的,这次也算是回归本源了。
事实上,在向文社走红之后,有很多传统艺术都开始从体制走向民间了,重新又瞄准了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