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相声大师 >

第306章

相声大师-第306章

小说: 相声大师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何向东道:“张先生心里正不舒服呢,他还等着跟范先生争论呢,结果就这样上去了。那天在台上唱诸葛亮的正是郭庆,郭庆大伙儿都认识吧,瘦瘦高高的那个大高个。”
  “恩。”观众应声。
  何向东接着道:“这张先生上台了,他心里有事儿,嘴上唱的东西就没溜儿了,他见着郭庆张嘴就唱‘报丞相,他说我的黄雀是母的’。这话一出,郭庆都傻了。”
  “哈哈……”观众大笑。
  何向东用正经京剧唱腔唱不正经的玩意儿,这本身就是笑料。
  薛果也捧着说道:“对嘛,这可不得傻在台上嘛。”
  何向东道:“是啊,那郭庆在台上差点都没尿裤子了。”
  薛果嫌弃地挥挥手:“嗨。”
  何向东道:“这就是在后台没有好好准备才出的差错,这都是真事儿,梨园行里面也是常有的事儿。”
  薛果道:“没错。”
  何向东道:“这也不怪他们,有些戏确实太长了,动辄好几百句唱词的,那谁吃得消啊。不过也有那种一句话唱词也能唱错的主儿。”
  “啊?”薛果有些惊讶。
  何向东配合着京剧念白唱着说道:“有这么一出戏,叫《法门寺》,里面有一句唱词是‘法门寺的和尚迎接千岁’,结果人家一上场,就给忘词儿了,来了一句‘法门寺……千岁迎接和尚’,好嘛,这一下子把其他人都说成和尚了。”
  薛果也道:“嗨,这事儿闹得。”
  何向东笑道:“这都真事儿,忘词也是常事,反正忘什么的都有,还有上台忘记戴髯口的呢,髯口就是京剧老生带的那大胡子。”
  薛果却不信了:“这不会,你要说别的我信,这髯口怎么可能会忘,这是挂在脸上的,没挂好人家能不知道啊?”
  何向东道:“那也保不齐有些来不及没挂的,以前梨园行就有一老前辈,当年就出过这事儿。”
  薛果问道:“怎么呢?”
  何向东解释道:“那出戏叫《甘露寺》,是《龙凤呈祥》里面的一段儿,那位爷是唱老生的,唱鲁肃,本来都好好的,后来这位爷见台上演的慢,他就先出去溜达一圈了。”
  “啊?”薛果傻眼了。
  何向东一拍手道:“结果要死了,他刚回来就得要上场了。”
  “唱词里面有这样一句话。”何向东学唱京剧:“周瑜唱‘众将官!随领本督追赶刘备去者!’这鲁肃应该叫板‘且慢哪!’叫完了,鼓师开一个四击头的鼓‘大台,吭吭!才嘟吭才吭!’然后鲁肃跟着鼓点上场。”
  薛果点头:“没错。”
  何向东道:“本来没事的,可是这人回来迟了啊,眼瞧着台上周瑜都要唱完了,他还没换衣服呢。”
  薛果无奈拍手:“好嘛。”
  何向东道:“他也急了,赶紧勒水纱,系网子,穿胖袄拿官衣儿,登彩裤穿靴子,这纱帽拿过扣上,瞧着镜子,刚要系带儿。周瑜这末一句就出来了‘众将官,随领本督追赶刘备去者!’”
  “他一听,完了,要叫板了,他当时就大喊一声,‘且慢呢’。也正好就着这个功夫赶紧把腰带系好了,鼓师见叫板好了,就开始击鼓了。大台,吭吭!他也就着鼓点出来了。观众一见全傻了。”
  薛果问道:“怎么呢?”
  何向东道:“没带髯口啊,这是熟戏啊,大伙儿都熟悉的。”
  “那可不。”
  何向东把京剧身段也用上了:“可那位爷不知道啊,他以为自己是带着髯口的呢,还在台上走着。唱周瑜的那人可傻了,这孙子在干嘛呢。”
  观众再笑。
  “那人还有一句唱词呢。”何向东用上了京剧身段了,唱腔也是极为老道:“明明知道刘备呀走,都督苦苦做对头哇,凡事若不早料就,中计方知失智谋啊,急急忙忙进帐口,见了都督说从头哇。”
  又来了一句念白:“啊,都督,那郡主与刘备回荆州乃是正理,你将他赶回是何因由哇?”
  “好。”观众叫好。
  何向东道:“这周瑜啊,也有一句正词儿。”
  薛果问道:“这是?”
  何向东念白:“将他赶回,囚死东吴。”
  何向东紧接着道:“这是周瑜的正词儿,不过他没唱,关键是上来这人没戴髯口啊,这人就不是鲁肃啊。”
  薛果问道:“那怎么办呢?”
  何向东继续用京剧念白:“周瑜就唱了‘你是何人,为何闯进大帐’。那位爷还气呢,还问我是何人,敢在台上挤兑我,我非得给你露一手不可,他刚一捋髯,要死了,发现是空的,当时就傻在台上了。”
  薛果道:“那可不嘛,没戴髯口,这都是舞台事故了,要是台下观众起哄就麻烦了。”
  何向东道:“观众都等着看热闹呢,看看他们台上怎么处理的呢。”
  薛果无奈道:“嗬,那也是真够坏的。”
  何向东道:“是啊,他们就等着看那演员死在台上呢,要说那位爷也是真有急智,当时就唱‘我是鲁肃的儿子啊’。”
  薛果都傻了:“儿子啊。”
  “这不没带髯口嘛,可不就儿子了嘛。那周瑜接话也快。”何向东继续用京剧念白,“看你小小年纪,要你无用,唤你爸爸前来。”
  “噗。”观众笑喷出来。
  何向东继续道:“得令啊。人家扭头回去了。”
  “啊?”薛果傻眼。
  底响,结束。


第0592章 濒临失传的单口相声
  《甘露寺》说完了,何向东和薛果下去休息了,接下来上场的就是郭庆和老二,俩人说了一段儿。
  濒临失传的传统相声专场演出其实唱大头的还是何向东,这一切演出都是要以他为主的。
  一晚上的演出,他一个人就得要占掉大半,毕竟这些濒临失传的相声也就他会,向文社其他人会的也不多。
  还有好多活儿都是何向东主动传给他们的,好让他们上台能使,也能让他下台能歇歇力气。
  郭庆和老二下去之后,何向东和薛果又上来了,俩人再说完一段儿,再后面的就是顾柏墨和李泉江了。
  现在向文社终于红起来了,顾柏墨也全心全意在这里说相声了,因为他知道靠着说好好说相声能养家了,也就没有必要再去跑出租了。
  能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还能由此获得养家糊口的钱,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顾柏墨觉得自己挺满足的。
  他有时候也在暗自庆幸,幸好当初向文社因搬家陷入困境的时候,他不离不弃,若是那时他就走开了,也许今日这一切就都与他无关了。
  顾柏墨也有些感慨,谁能想到当年那个小小的草台班子,竟然能有今日这等风光呢。
  谁能知道,谁能想到?
  顾柏墨和李泉江这一对儿的水平自然是不必多说的了,他们可算是给台下这些同行好好展示了一把什么叫做相声演员的水平。
  对一段相声的评价,行内人和观众的评价标准是不一致的。
  观众喜欢热闹,喜欢笑,台上弄得好玩,弄得很热闹,他们在下面哈哈一乐就很满足了。
  可是同行却不一样,甚至和观众的评价标准大相径庭,他们很多时候甚至认为相声不需要让人哈哈大笑,有会心一笑就足矣了,更多时候需要辛辣的讽刺,这才是喜剧的本质。
  顾柏墨和李泉江的相声没有那么多讽刺内容,但这两人一个是文梗巨匠,一个是文捧高手,说出来的相声自然也是滋味十足的,水平奇高无比。
  何向东的艺术修养不会比他们差,但是他更要顾及到观众的感受,所以他在使活儿的时候是以现场观众的喜欢程度为主来调整的,并不是以同行评价为主,同行的评价在他看来根本不算什么。
  所以在向文社其后很多年里面,观众一面倒的认为何向东的相声是说的最好的,但是同行们却更倾向于顾柏墨和李泉江这一对儿。
  ……
  两人说完一段《一窝混》就下场了,后面上来的是何向东,他们今天要说一个单口相声。
  观众瞧见何向东是一个人上来的,许多人就兴奋起来了,这里面可有不少人听过何向东的单口相声,那都喜欢的不行了。
  甚至有不少人建议说何向东以后干脆全说单口相声得了,也别说对口的了,对口的没什么意思。
  说什么的都有,但是还真没听到几个人说不喜欢听的,所以说很多时候其实并不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没有魅力了,也不是观众崇洋媚外了,其实就是演员水平不行。
  何向东在观众掌声中走到了舞台中间,台下观众叫着喊着鼓掌着,他倒是一点都不慌,就自顾自整理起了桌子上的手绢。
  观众见何向东也没有热烈的回应,他们也就渐渐安静下来了,等台下安静了,何向东把手上的手绢摆放好,抬起头,微微笑了一下。
  “接下来呢,是我给大家伙儿说一单口相声,相声有单口、有对口、也有群口,这里面说的最多的就是对口相声,单口和群口比较少。”
  “这其中最难说的就是单口相声了,说对口反而是简单了,我和薛果老师在一块,我们还能互相调侃几句,也能相互挤兑一下,大家伙儿看着也好玩。”
  “但是一个人说的这就难了,也没人帮着我,说文说武我自己,好似一台大戏,想说好了不容易。”
  “单口相声呢,也分好多种,有一个人说小笑话的,像咱们马季先生的《宇宙牌香烟》还有马三立先生说的《逗你玩》,这都是。还有一种,就是说故事的,大段儿小段儿的故事。”
  “有喜欢听曲艺的观众都与有一个疑问,就是长篇单口相声怎么跟评书这么类似呢,其实啊,这二者之间本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无非就是单口相声更加注重笑料包袱一点罢了,仅此而已。”
  “咱们今天呢,也给大伙儿说一个长篇的单口相声,我争取尽量不挖坑,尽量说完。”
  “噫。”台下观众起哄声一阵一阵的。
  何向东这些年虽然单口相声说的不是特别多,但是坑他还真是没少挖,都快引起公愤了。
  丁以群见到此景,又听了何向东的话,他倒是有些诧异,嘴上说道:“这人会的可不少啊,长篇的单口相声都能来。”
  这话出来,坐在一旁的赵峰华等人愣是半天没说出话来。
  赵峰华无语凝噎,他真的很想告诉丁以群,何向东会的可不只有这么一点,人家是连失传的白沙撒字都会的怪物。
  当年就是这货在电视台各大媒体上大肆宣传他的相声十二门功课理论,这才被一众大腕给封杀了。
  谁知道现在还是让这小子闯出一片天地了,而且来的还这么凶猛。
  台上,何向东笑道:“这回说真的,争取不挖坑,咱们这次的一个星期的濒临失传传统相声专场演出,一共有十四场,每一场我都会说一段儿,足足说够十四天,应该是可以说完的。”
  “好……”观众鼓掌,有何向东这句话他们就放心多了,十四场难道还说不完一个故事嘛。
  何向东却是又道:“当然了,如果说不完呢,那我也就没有办法了,咱们就只能下次再说。”
  观众当时就爆发出了老大不情愿的声音。
  何向东在台上还瞎嘚瑟呢,一个劲儿地挥手示意:“好,谢谢,谢谢。”
  此举又惹来观众的讨伐。
  好不容易消停之后,何向东才道:“咱们今儿说的这故事叫做九头案……”
  台下的铁杆老观众当时就骂街了。


第0593章 我师方文岐
  艺人行内有一句话叫做“生书熟戏,听不腻的曲艺”,意思是听书要听新鲜的,观众喜欢听新鲜的故事,你要是上次说过的又给人再说一遍,人家扭头又走了,因为没什么新鲜感了,这叫生书。
  熟戏是观众喜欢听那些很熟悉的戏,尤其是某位的角儿的代表之作,凡是有这位角儿的演出,观众都会指名道姓让人家再唱那一出。
  不只是梨园行是如此,在歌曲界也是一样的,比如观众在私底下听某一位歌手的某一首代表作都快听吐了,但是如果他去人家的演唱会,他肯定还是会跳着脚让人家唱那一首的。
  这是二者不一样的地方。
  听不腻的曲艺,曲艺的门类很多,它是综合了生书和熟戏两种特点的。
  就拿相声来说好了,观众喜欢听新鲜的相声,可是人家也喜欢听有滋味的老相声,比如八大改行,这段子是靠柳活儿取胜的,这是听不腻的。
  还有以前何向东演出过的技术性非常强的《相声十二门功课》,这段完全也可以反复演出啊。
  还有可以套用原本相声的叙事情节包括故事框架,但是只要把包袱改一下,同样还是会很受观众喜欢。
  它自身的适应性和可改造性非常好,所以这是听不腻的曲艺。
  九头案何向东这些年偶尔也说上几回,但大多都是说上两三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