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相声大师 >

第218章

相声大师-第218章

小说: 相声大师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弥苇抬头看着站在一旁的张玉树,他沉沉吐了一口气,道:“没错,我就是说相声的,只不过我专攻单口。”
  张玉树这才明白过来为什么当时所有人都认为他是评书门人了,你光说单口,谁知道你是说相声的啊:“那您在相声里面是什么辈分啊?”
  王弥苇看了何向东师徒一眼,吐字道:“寿字辈。”
  这话一出,何向东师徒顿时牙疼不已,何向东自己都没弄清楚王弥苇的辈分,问他他也不说,现在知道了,他差点没白眼一翻晕了过去。
  寿字辈是现在相声界最大的辈分了,所有说相声的见着寿字辈的老前辈都要恭恭敬敬叫一声老祖,目前相声界好像也就马三爷一个人是寿字辈吧。
  那可是相声界公认的老祖啊,现在倒好了,又冒出一位祖宗了。
  方文岐头都大了,他本来还想着让何向东也拜师的,反正他那一支跟自己一样都是单传,何向东拜两个师父,这叫一马双跨,两门皆不绝。
  当初拜张阔如的时候就是他撵着何向东去拜的,他知道何向东这孩子对自己的依赖不一般,但是为人师父就如同为人父母,何向东是方文岐在这世上唯一的牵挂。
  只要这孩子好就行了,他自己其实并没有太大关系,他知道自己单口说的不好,当初为了这孩子的发展,他让何向东拜了张阔如,今天出了一个说单口相声天下无敌的高手,让这孩子再拜一次又如何呢。
  只要这孩子好就行了。
  可是连他自己都没想到王弥苇的辈分居然那么高,简直是高的吓人了,何向东要是拜了他,自己以后跟这孩子怎么相处,难道自己见了这孩子也要恭恭敬敬喊一声师叔吗?
  还有另外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何向东这孩子要是一瞬间变成宝字辈的老前辈,他会被行内所有人攻击和排斥的。
  因为相声这一行非常传统,很讲究辈分,举个简单例子,侯三爷马老师这些大腕都是文字辈,而且都是一把年纪了,但是他们见着何向东也得恭恭敬敬叫一声师叔,你说崩溃不崩溃?
  不说这些人了,相声行内其他人更是如此了。
  李文华老先生虽然说相声很出名但其实他也是海青,没有正式师父的,当然因为年纪关系他和文字辈的人来往比较多,大家都是平辈论交。
  但是早在八十年代的时候,李文华老先生就想拜马三爷为师,马三爷也觉得这个人不错,人品艺德艺术水平都很好,也想收他为徒。
  但是这个消息一传出来,相声界就炸了窝了,马家的门槛差点没被那帮说相声的人踩烂了,所有人都想尽一切办法阻拦。
  按理说拜师这事儿,人家双方都同意了,拜师摆支就是了,但是那么多同行却死活拦着,为什么,道理是一样的,你一个海青,我们平时跟你称兄道弟就算看得起你了,结果你现在还要爬到我们头上了?岂能容你?
  所以李文华老先生到现在都是没有师承的,一直到马三爷去世了他都没有拜成师,这也成为了李老心里的一个痛。
  一直到了二零零八年,李文华老先生都病入膏肓了,随时都有可能撒手人寰。就是在这个时候,相声界那帮人总算是放他一马了。
  李老冒着生命危险强行出院,少马爷代父收徒,李老叩拜马三爷的照片,这才拜师入门,算是有了一个出身门户了,没多久之后,李老也就驾鹤西去了。
  方文岐现在最担心的问题也就这个,他在这一行年头太长了,太清楚这里面是怎么回事了。


第0418章 确定关系
  方文岐心中想着,恐怕这拜师是拜不了了,那王弥苇这一枝儿的传承怎么办?据传说,他们这一枝儿从来都是一脉单传的,想来王弥苇到现在应该也没有收徒吧,他都这么大年纪了,要是出点什么事那单口相声怎么办?
  方文岐到现在都还想着拯救传统相声的事儿呢,都还在想着这些完整的好单口会不会失传的问题。
  方文岐也有点闹不清楚现在的状况了,何向东是没有拜师的,以这孩子的性格他也做不出这种事情来,可是他怎么跟王弥苇混在一起了,还一起到上海来过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老前辈,您果然是老前辈啊。”张玉树也闹不清楚情况,他现在还是很激动着的呢。
  “爸,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张书白忍不住了,不禁出声问道。
  张玉树赶紧道:“哦,这位啊……”
  王弥苇站起来了,打断张玉树的话:“张先生,我先回房间了,失陪了。你们俩跟我过来吧。”
  张玉树愣住了。
  张书白也愣住了,这又是闹得哪一出啊?
  方文岐和何向东两人各怀心思跟着王弥苇走到了房间里面,王弥苇在自己床上坐了下来,伸伸手,说道:“来吧,随便坐。”
  方文岐就坐在桌子边的凳子上了,他皱眉沉思,没有开口说话。何向东没有坐,他是站在方文岐身后的。
  房间里面的气氛有点沉闷,何向东见两位长辈都没说话,他也没敢先开口,他现在心里也有点乱,也不知道事情会怎么发展。
  沉默了有好一会儿了,还是王弥苇先开的口:“你知道我的来历?”
  方文岐点点头:“是的,以前听一位前辈说过这件事。”
  王弥苇点了点头。
  想了想,方文岐问道:“您有传人了吗?”
  王弥苇回答道:“没有。”
  方文岐微微一滞,回头看自己的徒弟。
  王弥苇道:“行了,不用看了,我相中的人就是你徒弟。”
  “果然如此。”方文岐心中暗道一声。
  何向东耷拉着脑袋,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方文岐想了想,说道:“我倒是不反对这孩子拜您为师,这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番造化。”
  王弥苇微微压抑,这人竟然如此大方,师徒如父子,哪里有让孩子认别人当爸爸的。一马双跨的情况是有,但一般都是发生在两枝儿都是单传,不传你这孩子,两枝儿都要绝户的情况下。而且两位师父关系要很好,不然也没人乐意这样做的。
  等这孩子出名了之后,算是你徒弟还是我徒弟啊?给你们这一枝儿扬名还是给我这一枝儿扬名啊?所以这里面是会出现问题的。
  但是王弥苇也没想到方文岐还没怎么考虑就给答应下来了,这也有点太好说话了吧。
  何向东心头涌过一阵暖流,果然师父最关心的还是自己啊。
  方文岐继续往下说:“您这一枝儿的单口传承我也知道一些,说是当世最强也不为过,小东子能跟着您学习是这孩子的造化。但是,您的辈分太高了,我怕害了这孩子。”
  方文岐并不是海青,他也有自己的师承,他师父虽然不出名,但毕竟是一手把他带大的。还有他的师爷,那虽然是已经改行做生意的寿字辈的老先生,但毕竟人家给了他们这一枝儿的一个出身一个名分啊。
  如果方文岐是海青的话,那倒是可以考虑一下自己这一枝儿可不可以归入王弥苇门下,然后事情就顺理成章了,但现实情况却根本不行。
  再说人家这一枝儿的传承多么严格啊,就算自己肯拜,人家还不一定肯收呢。
  王弥苇道:“不会,辈分根本不是问题,你也在艺界也混了一辈子了,你可知我的辈分是什么?”
  方文岐一愣,如果不是那位老艺人跟他说起这故事,他都不知道相声界还有这样一枝儿传承,就更不要说什么辈分不辈分了。
  “呵。”王弥苇自嘲地笑了笑:“如果那么注重辈分,我们这一枝儿早就没法传承了。我们看的是传人的资质和能耐,达标了就能传艺,出师之后,我们这一枝儿从来不会对外面说出我们真实来历,更不要说什么辈分不辈分了。”
  难怪这帮人跟相声界都不怎么来往呢,也没人知道他们这一枝儿的情况,敢情这帮人都是自己隐瞒的啊。
  “这是为什么呀?”方文岐疑惑问道。
  王弥苇很简短回答道:“怕麻烦。”
  方文岐点点头,专攻单口的行事风格,严苛至极的传承标准,单这两点就得被说相声的同行挤兑死,尤其是在旧社会时期,这太另类了。
  “好,东子。”方文岐下了决定了:“过来。”
  何向东站着没动。
  方文岐扭过头,语气微微严厉了起来:“过来。”
  “师父。”何向东皱着眉头,有些不情愿。
  方文岐知道这孩子是舍不得自己,他也跟何向东生不起气来,微微一叹,语气也缓和不少了:“你还记得你九岁拜张先生的时候,我跟你说过的话吗?”
  “记得。”何向东出声应道。
  方文岐点点头:“去吧。”
  何向东默默站了一会儿,然后面色沉重,脚步更是沉重无比地走到了王弥苇身边,他跪了下来。如果王弥苇是别的行当的艺人,他就没有那么不情愿了,可他偏偏也是说相声的啊。
  正准备磕头的时候,王弥苇拦住了他,何向东愣住了,方文岐抬头也是一愣。
  王弥苇看着何向东,眼神很复杂,说不出是什么味道:“我王弥苇从不勉强人,我知道你拜师拜的不情愿。”
  一听这话,方文岐有点急了,正欲开口,王弥苇伸手拦下了他的话。
  王弥苇继续对何向东说道:“但我知道你是一个好孩子,你是一个有良心的人。罢了罢了,我们这一枝儿的单口传给你也不算辱没了,你有这个资质也有这个能力,更重要的是你的心是真好,唉……只可惜不是我徒弟啊。”
  王弥苇话语苦涩,心中更是落寞。
  何向东鼻头也是发酸的紧。
  王弥苇一叹,自嘲一笑:“算了,我传你之后,你记得要帮我找到传人,代我向他授艺,让他拜入我们这一枝儿就好了。”
  话语刚落,何向东一个头磕在了地上,眼眶通红,嘴里高声喊道:“学生拜见先生。”
  方文岐深深一叹。
  王弥苇扶起了何向东,既是遗憾又是欣慰地笑了笑,抚摸着何向东厚实的肩膀:“好孩子。”
  ……
  他们的名分今天就算是定下来了,是师徒但也不是师徒,他们是学生和老师,不是师父和徒弟。


第0419章 离开上海
  “我们单口相声八大棍儿里面有马寿出世一段儿,但这是不完整的,我现在把后续完整的马寿传奇传授给你。”
  确定了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之后,王弥苇也开始传授他们这一枝儿的单口技艺了,他们这一枝儿是专攻单口的,而且他们的传承实在是太完整了,也太完善了。
  何向东越了解越觉得王弥苇的实力深不可测,好多相声界根本没有传承的单口相声他们都有,而且很明显是经历过好几代宗师完善过的,别提有多成熟了。
  就拿马寿传奇来说好了,传统的单口相声八大棍儿里面就有一篇是马寿出世,这一段是来自评书永庆升平的,但是当年评书艺人在传给相声艺人八个书目的时候是掐头去尾的,全都是不完整的,光不溜秋跟个棍子一样,所以叫做八大棍儿。
  但是相声艺人在表演八大棍儿的时候,他们自己也改了一些东西,换句话说单口相声对评书是有继承,但是又有发展的。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这传统的八大棍儿内容已经非常完善了,非常有单口相声的味道了,甚至可以说比原版的永平生平还要出色。
  但问题也是存在的,因为当年学的时候就是只学了一段儿,而且相声艺人都是以说对口为主的,单口他们也很少说,所以这就导致了八大棍儿被几代人弄得很完善了,但是后续的内容却很少有人动手。
  因为大部分相声艺人都是说一段单口要一段的钱,后面的东西就不管了,他们反正第二天就说对口了。
  所以像马寿出世后面的故事,相声艺人都知道后面是说什么的,在永庆升平里面也能找到,但是他们却只能用评书的方式说出来,却没法加上单口相声的特色。
  要把后续的内容变成完整完善的单口相声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所需要的努力也不是一个两个人能完成的,甚至不是一两代人能做到的。
  王弥苇这一枝儿的传承一直专攻单口,而且他们每一代都是宗师级的人物,经过几代宗师一百多年的努力,这些单口已经非常完善了。
  所有相声界遗憾的单口,在人家这里都能找到完美的答案。
  而现在王弥苇终于正式传授何向东单口相声了,要知道何向东可是张氏评书的正宗传人啊,有张氏评书的底子在,再加上王弥苇的悉心传授,真的很难想象何向东今后的境界会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地步地步。
  授艺的时候,何向东和王弥苇都是单独在一个小屋子里面的,张玉树和方文岐也很懂规矩,没有去打扰他们,更没有偷听什么的。
  学说书是这样的,师父先在茶馆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