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风-第27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慎接到朝廷即将在两浙路试行农田水利法的旨意之后,并没有急着将此法真正实施,反正现在各地都是水稻收割的季节,就算要兴修水利也是半个月之后的事情。趁此时间,《杭州商报》、《大宋明镜报》江南增刊都长篇累牍的介绍农田水利法的各项条文,坊间甚至专门印刷了许多小册子进行宣传。
最让王静辉大跌眼镜的是这个时代居然有专门的学校来学习朝廷律法!他和李慎这么大张旗鼓的宣传农田三水利法原本就没有安什么好心,只是想让百姓来衡量一下农田水利法对自己生活的影响,到时候厢军工程商号在正式运营的时候好收钱代劳做些思想准备,没有想到有些学校已经将农田水利法印成册子,专门叫人学习上面的条文,这不禁让王静辉大开眼界。
在儒学一统天下的时代,能够出现这样专门学习朝廷律法的学校是极为不正常的,这都是因为儒家向往的“无讼”,这与学术潮流不符的学校却是在和儒家传统对着干——专门培养类似讼师一类的人物帮别人打官司!在仔细了解之后,王静辉才知道这些“法律学院”闹了半天是见不得光的,虽然官府曾经屡次查抄,但还是挡不住这种学校的存在。
李管事经营生意走南闯北所见过的稀奇事极多,王静辉在向他请教后才知道他眼前的杭州还不算什么,最牛的便是江西,人家那里这样的学校就如雨后春笋一般遍地开花,甚至一所学校中居然能够聚集几百人来学习律法,而且还有模拟辩论,那场面才叫一个壮观!
“不是吧?!”王静辉心中暗暗的笑道,不过这可是李管事年轻的时候亲眼所见,他完全相信李管事的话,但是这也有点太离谱了吧——宋朝是儒学最为兴盛的时代,就在这么一个信仰“无讼”儒家最为兴盛的时代中还有这么多原始“讼师速成学院”,这也未免太过好笑了点。
王静辉知道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中有一个学派是名家,里面的邓析、公孙龙便是这个学派中最为出名的人物,其中尤其是邓析聚众讲学,专门学习传播法律知识,还替别人打官司,这个邓析很可能便是中国土生土长的讼师鼻祖,至于后世清末民国乃至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的律师都是基本上受西方法律教育成长起来的,虽然也是讼师的同行,但在渊源上就差的太远了。
不过王静辉却知道这名家虽然位列“百家”之中,但却并非如同儒家、道家、法家等这些名传千古的学派所那样显赫,后世的人若是没有读过专门的作品,可能根本就不知道还有名家学派的存在,这完全得益于自己来到这个时空后,那恐怖的记忆力配合“无书不读”的精神才让他知道了以前他所不知道的东西。同时名家学派的发展是命运多桀,尽管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代,名家的邓析依然被执政子产所杀,这都是因为诉讼活动与社会所不相容。其实名学就是类似西方逻辑学的一种学说,无论是死去的邓析还是剩下来的公孙龙、惠施甚至还有墨子,在他们的努力下名学一度被发展到一个很高的水平,但令王静辉遗憾的是这种相当具有科学精神的学说却同时遭到了儒道两家的双重攻击。
在中国古代,打官司首先要向官衙呈递诉状,陈述案情。由于普通百姓大多不识字,无法用文字来表述案情,于是就只好请那些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了解诉讼的基本程序及其堂奥的人来帮助。在当时,如果没有懂法律的人给予帮助、指引和交涉,普通人要进行诉讼将很困难。尽管王静辉在后世所看到的古装电视剧中有不少民众拦路喊冤和击鼓鸣冤的场景,但是按照古代诉讼制度的要求,告状要先写状词。没有状词,案件将不被受理。可是写成被官员认可的状词并非易事。即使案件受理,如何与衙门打交道,对于那些“足未尝一履守令之庭,目未尝一识胥吏之面,口不能辩,手不能书”的乡野村夫和市井百姓来说,无异于登天之难。因此,普通民众进行诉讼要寻求别人的帮助便成了常态。久而久之,这些专门帮助别人进行诉讼的人就从社会中相对分离出来,成了专门的一种行业,这便是“讼师”。
邓析被子产所杀,这似乎预示着几千年当中其徒子徒孙的坎坷命运,讼师往往是仕途落魄,为求生存之人,社会评价甚低,亦不为法律所承认。讼师是非法的,为政府所严禁,一经查出,便要治罪。以刑去刑、追求无讼是中国古代传统诉讼文化的基本精神属性之一,讼师的活动恰恰与统治者的息事宁人、追求礼让的无讼观念相违背,所以中国古代历代统治者都严禁讼师的代理活动,把讼师蔑称为“讼棍”,认为他们是“挑词架讼、搬弄是非”之徒,认为他们凭借其如簧巧舌常常“以是为非,以非为是,是非无度”。统治者对由讼师控制诉讼的状况感到不安,官府对于讼师的痛恨,可想而知。因此,这个时代对于鼓励怂恿他人兴讼或代为拟写诉状的“讼师”,不仅发动社会舆论对之大加挞伐,更是在法律上设专条予以打击。这还不算完,王静辉了解到对于撰造刻印传授诉讼的书,“照淫词小说例,杖一百、流三千里”。讼师不被国家认可,没有法定的权利,既不能在诉状上署名,也不能直接参与诉讼,属于“地下”职业。这也决定了他们的社会地位很低,没有任何政治上的出路。
讼师的地位之低下实在是让王静辉目瞪口呆,尤其是他在以前生活的时空中少年时就看过周星驰所言的电影,还有众多港台片中讼师的光辉形象,甚至一度有过要学法律当律师为民伸冤的想法,但这个时候事实却告诉他这个时代的“律师”地位不仅比不上伎术官远,照这么看随时还有掉脑袋的可能性,这大大颠覆了他“一张利口行天下,洗尽百姓不白冤”的理想。后世的律师都要力争在前面加上一个“大”字,而现在的讼师却根本见不得光,都是开着书铺做掩护,就是这些学校因为害怕官府来抄没也是没有定所,即便是在李管事嘴中开这种“讼师速成班”最火的江西也是如此。
王静辉沉默了,他想到历史上王老头儿发动的变法,虽然动机是好的,但中间的那些贪官污吏和政治投机分子却借此机会来欺压百姓,难怪只有大臣的奏章说什么“百姓不便,乞罢新法”,却没有关于诉讼案件增加的现象,原来这个时代的“律师”早就被他们给收拾干净了。
虽然宋朝以文章教化立国,但在这个时代能够读书受教育毕竟还只是少部分人,和广大的人口基数相比根本就不成比例,甚至是整个一个大家族才有能力供应少数几个族人来受教育。就是这样的教育条件,百姓的权益若是受到了侵犯写不出状纸就不会得到伸冤。尽管讼师有些行贿受贿的不良行为,但这总比没有强的多,在学术上王静辉可不是一个儒家,尽管士林中人因为王静辉质疑经典而被冠以经学大师的名头,但这家伙对儒家是彻头彻尾的不信任,在加上后世的一些朴素的法律思想,王静辉认为讼师是非常有必要存在的,当然讼师这个行业是需要严格规范才行。不过话虽这么说,但要想改变讼师的地位可非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就连伎术官员地位问题,他才刚刚争取到一个主动地位,要提改变还远着很,讼师就更不用提了。
☆‘文‘☆;
☆‘人‘☆;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第二百四十六章 燃烧弹
不过讼师对于王静辉来说有着非常大的诱惑力——科举无望的读书人正好适合这个职业,而且相对与医学,读书人要想成为一个讼师更加容易,至少行业门槛没有这么高;不过劣势也是非常明显的——中医至少还受到皇家的推崇,而讼师连个正当社会地位都没有。
“嗨!”王静辉独自在窗前叹了一口气,讼师的事情是半道插进来的,原本他也没有想过这个方面,因为在他的想象中讼师的社会地位是理所当然的,但没有想到其中是这个结果。在此之前王静辉甚至还想在华英书院和西湖书院中专门开设法律专业,但现在看来幸好自己当初事忙没有什么时间来干这件事,不然自己岂不是成了朝廷的眼中钉?!看来这件事还需要周密的安排和计划,至少也是自己回到汴都开封之后才能够具体实施,毕竟只有得到皇帝和大臣的支持,在推动这件事的时候才能够受到最小的阻力,说不定还能够借助王安石的力量来做这件事。
想到讼师,王静辉就更加愁起来——伎术官员地位问题自己还没有解决呢!在汴都专门制作钟表的作坊在他离开的时候才刚刚开始筹建,当然在提高伎术官员收入问题上,他已经和皇帝赵顼达成了协议,并且王静辉相信钟表作为奢侈品所产生的利润虽不如玻璃产业这么夸张,但实现技术官员收入翻番还是没有问题的。关键便是技术官员的社会地位问题,这才是最难以解决的,实现的路径只有一个——进行重大发明革新,由自己及其旗下的《大宋明镜报》为喉舌进行广为宣传,日积月累自然会有成效。
王静辉跑到杭州来韬光养晦已经快两个月了,在他离开汴都开封的时候,只是拿出了火炮的图纸并且开列了一张没有时间限制的“路线图”,这些东西交给沈括和苏颂来领导,现在他也不知道这两个人干到什么程度了,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火炮对于这个时代的技术官员来说实现起来绝对是困难重重,里面有太多的课题有待解决。
观念可不是王静辉与司马光和文彦博在报纸上打上一天两天的嘴上官司便可以解决的了的,随着定边军大捷的新闻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自己又离开了汴都开封,这就使得人们慢慢的开始忘记这场关于伎术官员地位的大讨论,人走茶凉在这方面便是真实的写照!
现在王静辉身在杭州,要想继续把这壶水烧热烧开,那就必须采用一些手段了——进行大威力武器的开发,拿出一样武器来让皇帝的热情保持在一个水平上,直到最终火炮研发成功,给予这个制度最后的冲击。
六天后,通过枢密院的六百里快脚,汴都开封的沈括接到了一封王静辉从杭州发来的信件。打开这封厚厚的信件,沈括先看到的是一幅大图,下面的小字标识着这幅图的名称——分解石油机关图!
通过旁边注释的小字,沈括这才知道所谓的“石油”便是人们常说的猛火油、石脑油,对于他来说这并不陌生。(历史上石油是由沈括最先命名的,但这至少是1076年王安石变法失败,沈括被诬蔑贬官到宣城,三年后1079年为抵御西夏,沈括知延州,即为延安府的时候才见到石油,并且对石油矿藏进行了考察后才命名的石油名称)
沈括知道大宋武库中有一种武器就叫猛火弹,其中着火的原理便是用了石油燃烧的道理,不过对于石油,此时的沈括并没有太多的认识,除了知道石油能够燃烧之外,其他的便一无所知了。王静辉的来信让他不禁大开眼界——原来黑乎乎的石油居然可以分解,按照驸马信上所说的办法,如果真的能够从石油中分解出那种“汽油”的话,用瓦罐装盛投掷点燃,那威力比震天雷还要大!
王静辉被逼无奈,他想要保持皇帝赵顼对伎术官员问题的热度,就必须不断的用有益于大宋发展的新发明来刺激皇帝,只有让皇帝赵顼意识到大宋的伎术官员手头上所做的事情对战争会起到怎样的改变之后,他才会真正下决心来改变伎术官员的社会地位问题。现在他唯一能够拿得出手的便是用石油提炼汽油了,事实上他也没有做过这方面的东西,但石油炼化的分裂塔原理他还是知道的。
王静辉给沈括的信中所画的图便是分裂塔,由于炼化石油的原理是用加热石油分解出其中的组分,再利用其不同液化点来制取各种油品,中间有着非常大的危险性,所以王静辉还特意在信中告诫沈括一定要注意安全,否则将会酿出非常大的灾难——在炼化石油的过程中会发生剧烈的爆炸,将周围的一切全部摧毁!
为了沈括和苏颂能够专心进行石油炼化,王静辉还在信中特意告诉他应该去找什么人寻求帮助——缺钱就去找自己名下产业的账房总管刘账房和徐氏的总店;寻求军方帮助就去找枢密副使郭逵,或是干脆去找枢密使文彦博,石油是大宋制作猛火弹的重要原料之一,所以实验中所需的石油就通过枢密院来获得,在此之前可以进宫面圣——他已经向皇帝赵顼呈送了一道札子,相信这个好战的皇帝为了大幅度提升大宋军队的战斗力,会毫不吝啬的支持新型大威力武器的研发。
事实上正如王静辉所想的那样,皇帝赵顼在收到他的信件之后没过两天便召见了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