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风-第20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对于王静辉做善事的同时还能够发展生意的手段,在座的众人都领教过,刘账房最喜欢他这点,同时也是非常心疼每次驸马在做善事的同时调动大笔的大笔资金,而徐老则是最热衷的人了,催促道:“改之,具体点!”
王静辉听后笑了笑说道:“赈灾的同时不仅需要我们有丰沛的资金做支持,也需要我们的粮店生意作为支持,例如这次旱灾发生之前我们没有在河北诸路建立完善的粮店系统,那魏国公向我们求助的时候,除了能够调用大量资金之外便无所作为了,正是有了粮店网络才能够最及时的去赈灾。现在我们两家收购再加上皇帝给我的赏赐,积累的土地也不少了,至少连我自己也记不清了,刘先生,我们两家有多少土地?”
刘账房笑着说道:“现在属于我们已经耕种的土地就有五万余亩,还有皇帝刚刚赏赐给你,但还没有开发的河北诸路的土地有万余亩,其他还有当初在许、蔡等地由当地抵押给我们的土地也有近万亩,不过这万亩土地将来是会要被当地人赎回的,估计能够使用六七年吧!有这些土地做后盾,除了按照你的要求收购紧急囤积的粮食需要购买之外,我们在各地开设的粮店所出售的粮食基本上都是自己的土地所收上来的地租,这样两相利润加起来就非常客观了。这次河北赈灾根本就没有动用我们的老本,皇帝赏赐的万亩土地虽然没有开发,不过这次旱灾发生后,已经有很多失去土地的农民从我们这里租种,这些可都是纯利!”
“像粮食生意就看谁的粮店开设的网点多,看谁的粮食进价低,只要这两项控制的好,那谁赚的钱就多,我们有自己的土地,再加上本来我们的生意就遍布各地,到时候设立粮店铺面也容易的很,一般传统的粮商是很难和我们作对的!今后我们还是要多收购土地,在当地收购土地的同时也建立粮店,我的要求便是依托我们两家雄厚的资金,在未来的了两三年之内,我们手中能够掌握十万亩的土地,在大宋主要州府都有四五家粮店,重点便是北方城市,还需要在交通便捷的州府建立大量的粮仓,以备不时之需!一旦粮食生意做大,不仅赈灾方便省力,在平时还可以成为我们两家的一大财源!”
“另外珍泉兄还要多联系楚州商会,我们合力在各地开办蒙学和资助贫困士子完成学业,这样的事情做多了可以得到大宋士林的支持,大宋以文治国,士林是大宋的基础,能够得到他们的声援,那以后我们做什么事情都好办的多。曾掌柜也要多配合珍泉兄,商务印书馆印刷的书籍成本远远低于其他书商,我们助学也不用全部以金钱的方式,捐赠书籍也是一种方式之一。”
“我们不仅要开办蒙学,还可以设立专门的技术学校,可以教授医学、财会等学科,我们可以把收养的孤儿放进这些学校中受教育,这样将来培养出来的人才就是我们自己的人才,他们的命是我们救的,从小在我们这里长大,将来对我们的忠诚度也高,虽然时间长了些,但这样的人才好处更多,这可不是有钱便能够换来的!”
……
王静辉洋洋洒洒的说了半天,屋里面的众人都不停的点头,时而也会向他提问、争论,他也耐心的解释。经过这几年的合作,双方都知道彼此的脾气,王静辉的合作者们在他的面前比外面结交官员的时候胆子大了很多,双方虽然还是以他的意志为主导,但最起码的平等交流气氛咳死非常不错的。
这些事情都已经在王静辉的脑海中翻来覆去很长时间了,有些事情已经在开展,以前没有和大家解释过为什么这么做,那是因为当初连王静辉自己都没有想明白,从楚州回到汴都之后,他有了比以前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加上治理一地所积累的经验,逐渐去完善自己的计划。虽然在一个以歧视商人为传统的氛围内给商人的名声“漂白”是一项看上去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他相信只要自己肯做,是可以慢慢积少成多缓慢改善这一状况的,更何况他最大的优势便是年轻,还不断的培养继承自己理念的弟子,相信这一切终究会有一天开花结果。
徐老、李管事等人心中都明白王静辉决心以定,不管他们参不参与其中,他都会去做,两家合作了这么多年,他们知道一旦王静辉下定决心,是很难改变的。王静辉一贯成功的记录也使得他们对驸马的信心空前爆棚,虽然他们心中都知道驸马现在所要做的事情看起来实在是有些异想天开,但出于对他的信心,他们还是站在了王静辉的一边。
除了对驸马的信心之外,雄厚的财力支持更是两家做事的底气,不仅徐氏这几年空前膨胀,在王静辉的授意下,就连刘账房、曾掌柜等主要产业的负责人的财富也不断高升,都步入了富豪之列,他们都需要王静辉的保护,所以王静辉想要做什么,他们只有支持的份,毕竟即便是以守财奴为著称的刘账房的心中也是非常赞成做善事以积累功德,只不过账房的天性使他对这么大一笔资金流出而感到惋惜而已。
今天晚上,在驸马府召开的会议开到了很晚,所有人的神经都很兴奋,不断的完善王静辉所提出的计划。显然,到最后所有的计划都有一个大致轮廓的时候,其规模也变得让人生畏起来,就连王静辉自己也感到其实在是太过庞大了——涉及参与的人员几乎是将所有和两家生意有来往的大宋商家一起都拽了进来。
“嗨!这下子可又玩大了!”王静辉心中暗暗的想到。
第一百八十七章 烽火
不过王静辉没有机会为自己所折腾出来的庞大计划而感慨了,第二天一早一个小黄门就来敲驸马府的大门——皇帝急召驸马入宫议事!
昨天晚上西北急报——清涧守将种谔诱降嵬名山得手,收复了绥州!西夏绥州监军嵬名山弟弟嵬名夷山暗中向清涧城请降,清涧城守将此时是北宋名将种世衡的儿子种谔,种谔接到嵬名夷山的请降书后,立刻便接受了并且还让嵬名夷山写信给他的兄弟嵬名山,打算一鼓作气把整个绥州都给接收过来,还赠送了一枚金盂做信物。
不过嵬名山正好有事外出,其亲信李文喜接到嵬名夷山的劝降书信和金盂信物,李文喜喜出望外,立刻派人联系种谔,秘密派出使节联系种谔,订下配合宋军潜入西夏军营,到时候就是嵬名山不降也要迫降。
种谔立刻上报朝廷,一边还联系了延州知州陆诜,陆诜得到种谔详细的密报后,却认为西夏主动来降是很少有的事情,虽然最近几年西夏在边境冲突中老是吃憋,但联想到新皇刚刚登基继位时间不长,怕其中恐怕是有诈,所以建议种谔要慎重不要妄动。
皇帝赵顼接到西北密报的时候,立刻令西北转运使薛向会同陆诜来询问种谔关于西夏受降的虚实然后在做打算。薛向和陆诜问明种谔后,这三个人的内部却出现了分歧——陆诜始终反对种谔诱降西夏军,在他的眼中虽然这几年大宋对西夏始终占上风,但其在西北的军事实力并不比西夏强多少,一旦是西夏人的圈套,那将会演变成一场灾难;而薛向和种谔则认为得手的可能性非常大。
双方争执不下,但还是达成了妥协——由薛向主笔定下了招抚三策送往汴都交由皇帝圣裁,不过薛向在其中耍了个心眼儿——送信的人是他的幕府张穆,张穆临行前受到薛向的暗示,让他在皇帝面前力主诱降可行。结果可想而知,有张穆的偏袒性介绍,再加上皇帝赵顼的急功近利,哪有通不过的道理,反而赵顼还怕陆诜从中挚肘,把陆诜调到秦凤去主持厢军屯田去了。
皇帝赵顼心急,但种谔比皇帝还要着急,还没有等朝廷的最终决议到达,便起兵潜入绥州,将嵬名山的营帐团团围住。嵬名山毫无准备,突然被围自然是手忙脚乱,这个时候李文喜会同嵬名夷山来劝嵬名山,一同投降大宋,嵬名山此时也明白自己此时手里已经没有改变局势的砝码了,无奈之下便举众出降,共计首领三百人,户一万五千余,兵万名,一概就抚,由种谔督军筑城,以巩固防线。
西夏人自然咽不下这口气,匆匆发兵来争夺绥州,但被种谔发兵击败,收复绥州全境。陆诜以诏命未至种谔便私自挑起战争为由,打算严肃吏治,这个时候正巧张穆从汴都回来,他身上带着皇帝赵顼的诏书,当然也有陆诜新的任命,陆诜此时也只有仰天长叹而去了。
西北的战事算是暂时告一段落,但在大宋朝廷内部却刚刚陷入了另一场争论——种谔轻启边衅,该不该得到惩罚,昨天晚上就在福宁殿中,朝廷大员已经在唇枪舌剑了。王静辉则是彻头彻尾的对这件事根本就不知情,种谔这件事无论是皇帝赵顼还是中书王安石、司马光或是枢密院的郭逵等人连半个字都没有和他提及。
来驸马府通传的小黄门是王静辉认识的,路上两张纸钞便获得了他想要的情报。对于种谔诱降嵬名山得绥州的历史,他也知道,虽然内情不是很清楚,但他知道事件的后续发展便是西夏人要打过来,利用知保安军杨定的贪心诱杀后便攻占了保安,与历史上一样大宋还是要被西夏闹腾一下。
王静辉不知道这个时候皇帝赵顼把他叫过去干什么,这件事和他一点儿交集都没有,自己又能够干什么?不过有一条他心中还是非常清楚的——立刻警告大宋君臣,对西夏万万不可大意,否则眼前的胜利很快便会成为一系列的军事冲突,人家西夏梁乙埋兄妹可一直盼望着用战争来缓解国内两派的矛盾呐!
王静辉不希望现在有战争发生,如果是小规模的军事冲突那还好办,但若演化成大规模的两国作战,刚刚节省了三年的军费又要付出,那可就太得不偿失了,要知道大宋财政的好坏全看一年当中是否发生了战争,大型战争爆发的年份,军费可以迅速扩张三千万贯以上,这个数字是王静辉难以接受的。
虽然出于财政的原因王静辉现在不希望有什么战争,但并不代表他放弃扩张,相比之下他更欣赏历史上王韶收复熙河的战役,中间耗费非常少,人员减损也非常低,这可能是大宋唯一一次不战而曲人之兵。王韶的军功来源主要是收复熙河,但在王静辉的眼中却并不算什么,若是放在强汉或大唐,一个文臣到敌军军营里面走上一遭便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终其宋朝三百年,虽然也有岳飞等著名名将,但若是和秦、汉、唐相比不仅数量上没法比,战功上也是远远不如,在这样的状况下,王韶所取得的成绩就变得可圈可点了。
“看来要加强军事上的变革了,无论是武将、士兵上的培养,还是武器的革新都要加快!”王静辉在马车上默默的想到,军制改革已经比较完善了,郭逵看过后也是赞不绝口,若不是他叮嘱万万不到拿出来的时机,郭逵早就到皇帝赵顼那边吹风去了。
除了在几年前他提出了火药的最佳配方,用荆轮机钩改进了弓弩等武器,结合秦军使用的战阵加入了西方重装步兵训练了重装步兵矩形方阵,做过这些之后,王静辉在军事上便没有做更多的事情了。武将、士兵需要训练,但武器装备也要重视,后世美国大兵单兵素质不怎么样,但就是凭先进的武器装备,愣是打出了世界第一陆军,作为解放军出身的王静辉对此虽然并不服气,但也对先进装备可以大大弥补士兵素质的说法赞成。宋朝没有马,这么重要的砝码已经加在对手身上了,若是手中的武器不强悍些,那还是要吃大亏,他可不想干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蠢事。
“是时候该去找沈括和苏颂了!”王静辉早就想拜访这两个著名的古代科学家了,但明明知道他们两个人就在汴都,却没有时间去拜访。这两个人都是古代顶尖的科学家,都在机械等方面有着不俗的建树,尤其是沈括被后世成为科学史上的坐标,王静辉并非是理工科出身,有些事情他只知道一些大致原理,想要靠他做出来那实在是太难为他了,所以他非常期待沈括和苏颂两人能够给他带来一个惊喜。有他来提供创意让他们两人来负责具体研究,相信将会组成这个时代最为强悍的武器发明组合。
“驸马,皇宫已经到了”车夫的轻唤打断了王静辉的沉思,他收拾好自己的心绪,在车中对着小镜子整理了一下自己的着装——现在有了玻璃镜子,大宋的朝臣就算买不起大镜子也会买块小镜子专门来整理自己的着装,免得到时候在皇帝和同僚面前显得自己邋遢。不过还是有些大臣对这个“潮流”不屑一顾,人家王安石同学就不在乎自己的形象,朝服上经常可以看到一块块的油迹,有时候连头发都乱的像鸡窝一般,可绝对没有人敢嘲笑他,就是连一向干净整洁的皇帝赵顼对王安石的不拘小节也格外的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