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刘伯承传 >

第95章

刘伯承传-第95章

小说: 刘伯承传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伯承还具体地说明了在传统教育方面,“教了毛主席著作,且经常以毛主席思想方法和中央决议整风和做思想工作,教党史,教政治工作,编讲战史,并曾经三次组织赴钥鲜学习作战经验,和组织学员编出许多战例,汇集作为课业之用。成立战史系主要学党史,毛主席军事著作。”刘伯承还说,在校正苏联红军1944年野战条令时写了序言,着重阐述了以毛主席《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的思想方法,作为学习外国经验的指针。
  最后,刘伯承强调指出,在训练内容、训练制度方面,如“六小时一贯制”和考试方法等具体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在学习五个文件以后,在军委指示之下,在院内学员抵触和院外批评之下,大体改正过来”。
  总之,刘伯承用大量事实说明,军事学院的各项工作,是遵照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指示去做的。并不是自己的经验不讲,专门讲“十大打击”;更不是如林彪所说的“专学外国的东西,以为只有外国的东西才是好的”,“把本国的东西当作‘土包子’”,“把黄金当黄土甩掉了”。
  军委扩大会议后期,“温度”越来越高,过火的批评斗争越来越凶。训练总监部被说成是“教条主义的司令部”,军事学院被说成是“教条主义的大本营”,许多主管院校教育与训练的领导干部,被说成是“资产阶级军事路线的代表人物”而遭到批斗,有的甚至被打成“反党宗派集团”而开除党籍,清除出军队,或遣送边疆劳动改造,致使一些同志后来竟含冤死去。许多院校教授会、教研室主任一级的干部,甚至一些从事军事教学多年的老教员,也被指为“传播资产阶级军事路线的媒介”而被调离院校,改行做其他工作或处理转业。
  这样,就严重打击了院校干部和军事训练干部的积极性,使得他们不敢抓院校工作,不敢抓军事训练,不敢学习外国经验,不敢开展军事学术研究活动。建国以后刚刚起步的全军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受到严重挫折。这,就是这次军委扩大会议反对教条主义,开展所谓的两条军事路线斗争的结局。
  在这场斗争中推波助澜的林彪,于这次会议之后的1959年9月,当上了国防部长,开始主持军委日常工作。
  林彪上台后,打着革命旗号,以极“左”的面目出现,继续发展反对教条主义运动的恶果,更使军队建设遭到严重破坏,直至文化大革命的空前浩劫。全军院校被砍掉100多所,军队正规化、现代化建设濒于夭折。其损失之大,是难以估量和无法挽回的。
  军委扩大会议结束之后,刘伯承回到南京。
  1959年1月19日,刘伯承携眷从南京移居北京。离开南京的那一天,军事学院的许多领导干部到江边为老院长送行,并要送过江去,一直送到浦口火车站。
  刘伯承执意不肯,他抢先上了船,向送行的人挥手告别。
  渡船徐徐向对岸驶去了,而停留在东岸的人们久久不肯离去。他们远远地望着渡船,望着站立在渡船上的老院长的身影,默默无语。渐渐地,渐渐地,渡船看不见了,老院长的身影看不见了。
  这时,军事学院新任院长廖汉生,慨然说出了这样一句话:“这个老首长,没有少受罪!”
  这位指挥百万雄师过大江,出任过新中国第一任南京市长;又在南京创办了全军第一所高等军事院校的老元帅,就这样孤单单地离开了虎踞龙蟠的石头城。
  历史毕竟有着它自己不可更易的规律。一切颠倒的真伪、善恶、是非。终将回复它们的本来面目,得到应得的评判。1978年以后,随着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和路线的根本转变,对一系列历史冤案、错案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平反昭雪。1980年秋,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明确指出:1958年“那次反教条主义是错误的”。这个重要结论,最终解除了套在刘伯承身上的政治枷锁,也解放了当年跟他一起遭到冲击和批判的一大批人,更重要的,是对人民解放军一段辉煌的发展史作出了正确的评价。 

第二十四章有口皆碑 
   
  第一节“编外参谋”
  1959年9月,中共中央军委成立了战略小组,任命刘伯承为组长,徐向前为副组长。战略小组办公室主任由副总参谋长杨成武兼任。从此,刘伯承又以全部精力,夙兴夜寐地为国防建设特别是战备工作操劳。他撑着残弱的病体,深入部队,深入边防,调查研究,了解情况,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亲自动手给中共中央军委写报告。从世界战略形势到未来反侵略战争的战场准备;从一种武器的研制、一条铁路线的修筑,到每个战士负荷的减轻,无不精心擘画和周密思考,并及时向中共中央军委和总参、总政、总后提出建议。他常常说自己是一名“残废军人”,是军委的“编外参谋”,所提建议仅供军委和各总部决策时参考。他一再反对人们把他的话当作什么指示。但是,实际上,他的一系列深思熟虑、远见卓识的建议,总是受到军委和各总部的重视,在加强国防建设和保卫边疆的斗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担任战略小组组长期间,刘伯承所做的一件重要工作,就是参与指导了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
  这次战争发生在1962年10月。印度政府为了通过武力侵占中国的领土,经过了长期的密谋和准备。从1959年夏、秋之际开始,在中国的西南边疆,印度政府不断出动军队,进入中国境内,非法侵占中国领土,以武力片面改变边界状况,并多次制造流血冲突事件,使中印边境地区的局势变得十分紧张。
  1962年6月,印军在中印边境东段,越过非法的麦克马洪线①,入侵西藏山南的扯冬地区;在西段的中国领土上,非法设立了侵略据点。10月20日,印军在中印边界东、西两段,同时向中国边防部队发动了大规模的武装进犯。
  中国政府以国际和平和中印友谊为重,一直主张通过和平谈判,公正合理地解决边境领土争端,并为此采取了一系列缓和边境紧张局势的积极措施。但是,印度当局却把这些行动视为软弱可欺,反而得寸进尺、变本加厉,走上了大规模军事侵略的道路。
  在忍无可忍、迟无可退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命令西藏、新疆边防部队奋起抵抗,从而拉开了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的帷幕。
  早在这年5月,刘伯承就预见到中印边境的冲突,势必发展成为一场相当规模的边境战争。根据西藏特殊的地理条件和当年人民解放军进藏的经验,他最为耽心的是部队后勤供应和道路问题。他对总后勤部的负责人说:“看印度最近的反华态势,后勤工作要有充分准备。去西藏有康藏、青藏、新藏三条路,康藏路和青藏路战略意义重大。”又说:“后方基地要注意隐蔽,要钻沟,要挖洞,要伪装,防止敌人对我后方基地实施空袭”。
  10月10日至17日,针对印军对中国领土的不断进犯,刘伯承又多次提出详尽的意见。他要求作战部队抓紧战前训练,确实熟悉地形道路,“要用夜行晓袭、出敌不意战术,集中优势首先击毁敌人的要害(如指挥中枢或主①英帝国主义为侵略中国西藏地方,于1914年3月24日,在印度西姆拉,由英国人亨利·麦克马洪用阴谋诡计,与西藏地方代表秘密换文,炮制了一条所谓中印边界线,把该线以南9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土地,划归英属印度。但中国历届政府从未承认,并多次提出抗议。
  要集团等)”,”全部文章要作在‘速战速决’四个字上,切忌力量分散”。
  10月18日至19日,刘伯承又专门对新疆部队的作战提出了重要意见,他说:“如何才能达到彻底、干净、全部歼灭敌人,按照毛主席的思想,要想办法把敌人分散开打。我很担心的是啃骨头??战术不是死的东西,土办法能打胜仗,就是好战术。”
  10月20日,自卫反击作战同时在中印边境东、西两段发起。在东段,实施主要突击的右翼部队,迅速攻克了枪等、卡龙、扯冬等地;左翼助攻部队密切配合,相继攻下沙则、仲昆桥,同时迂回到章多。至当天下午,印军大部被歼,一部溃逃。以后,边防部队又兵分5路,乘胜追击,直取达旺。
  各地印军仓皇向达旺河以南逃去。昌都、林芝、山南的边防分队,也向当面入侵印军实施反击,先后拔除了呷林公、林卡、拉木多等地印军侵略据点,进占了易古通、哥里西娘等地。
  在西段,新疆边防部队对加勒万河谷、红山头的入侵印军实施反击,经1小时激战,全歼守敌。接着又乘胜扩大战果,扫除了班公湖两岸及其以北地区的印军侵略据点。
  第一阶段自卫反击作战胜利结束。在东段,中国边防部队越过麦克马洪线,进驻达旺,全歼印军第七旅,俘虏第七旅旅长达尔维准将。在西段,共清除印军侵略据点37个。
  10月24日,中国政府为了维护中印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缓和印度当局制造的边境紧张局势,郑重发表声明,提出了停止冲突、重开谈判、和平解决边界争端的三项建议。边防部队遂停止追击,就地休整。
  刘伯承在北京看到第一阶段作战的捷报之后,十分高兴。他估计印军绝不会善罢甘休,战役还会继续打下去。他抓紧时间阅读有关资料,对照地图研究战事的发展趋向。他打电话给总参,询问参战部队休整情况,当面印军的动向,印军反扑可能使用的兵力,战区的交通状况,那些河流能通航等等。
  他要总参告诉前线部队:“通向前面的道路要急速加修。立即组织专人调查所控制地区内的地形、道路和居民点情况,部队到那里,那里的这些情况就要搞清楚、弄准确,兵要地理的问题不能忽视。这一点搞不好,就等于失去了作战指挥”。重视地形和道路问题,主要是为了保障运输畅通和后勤补给跟得上。因此,他再次关切地指出:“印军后缩,运输条件比以前好了,而我们运输补给要困难一些,印军可能用空军封锁我们,应预先作好防护准备。”“有些同志往往把后方补给作为第二等工作去处理。其实,打仗首先要考虑到用、吃、穿。”他总结了第一阶段反击作战的经验,反复向部队强调:“山地战要避免正面硬顶。有三条经验值得注意:一是只要有道路迂回,即使多走一些路,也在所不惜。二是无路可行,也可以利用山沟(两山脊间的洼地)插进去,一般山地沿山沟运动最终是能够翻过山梁的。三是顺山背夹背而进,相互策应。沿河流攻击应由两岸并进,不要只顾一面而遇到敌人的侧击。如迫不得已必须正面攻击时,就要坚持勇猛的打出去。‘狭路相逢勇者胜’,这时候就不能有丝毫犹豫。”
  11月中旬,印军果然调集了更多的兵力、兵器,准备继续向中国军队进攻,并置重点于中印边境东段。为了遏制中国军队的正面反攻,他们在西藏山南地区的西山口一带作了前重后轻式的分段部署,形成外线较强、侧后较弱的配置。这个特点一下子让刘伯承抓住了,他指出:“照我看,目前敌人的配置,东段敌人兵力的重点在西山口、邦迪拉方向上,该敌配置特点是:铜头、锡尾、背紧、腹松??从西北向东南摆成一字长蛇阵对我组织防御。
  在西山口方向,敌人左翼就是它的肚子,从这里开刀,要比砍背容易些。”
  他要求部队采取迂回包围的战法来加以对付,并说:“分进合击是军事原则,是一个重要的战法;正面攻击和迂回部队,远距离迂回和近距离包围迂回的部队,这个方向和那个方向的部队,步兵和炮兵等等,都要切实协调一致的动作。”在指挥上,他特别关照部队指挥员:“一是道路,作专门调查,抓好这一点就抓住关键;二是统一的时间、计划都有了,要确保其实施,还应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对影响部队开进和运动的各种因素,事先都要作好仔细的考虑;三是各方向的部队要有独立作战能力。这几点搞好了,分进合击就有把握。”
  刘伯承身在北京,心在前线,几乎把作战部队可能遇到的问题,全部想到了,而且提出了一连串切实可行的对策。真可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11月14日和16日,印军再次发动进攻。
  11月16日,中国边防部队坚决还击,自卫反击作战第二阶段的战斗打响了。在东段西山口方向,根据刘伯承“打头、击背、剖腹、切尾”的指示,西藏边防部队采取钳制正面,夹击两翼和迂回腹背的战术,一举形成对印军的合击态势。18日,发起了总攻,先后攻占了西山口、申隔宗、略马东、德让宗、邦迪拉等地,击毙印军第六十二旅旅长辛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